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宽松货币政策常态化与现代货币理论仍有重大区别

来源:《中国外汇》2020年第11期

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新一轮的超常规量化宽松政策,使得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越来越明显,甚至可能成为常态。如果长期不能退出,是否意味着其在以一种间接的方式或者变相的方式践行现代货币理论的理念?    

本轮全球宽松货币政策将会持续相当长时间

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影响,全球经济将在2020年陷入深度衰退,其程度甚至会超过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为了稳定金融市场与提振实体经济,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实施了大规模的逆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其中又以极度宽松货币政策(Ultra-Loose Monetary Policy)为代表。这种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主要发达国家短期政策性利率或者为负(欧元区与日本),或者为零(美国),或者略高于零(英国);第二,主要发达国家长期国债利率或者为负(欧元区与日本),或者位于0—1%之间(美国与英国);第三,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导致主要发达国家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迅速扩张,如仅在2020年3月中旬至5月中旬两个月期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就由4.31万亿美元激增至6.98万亿美元。

有理由相信,本轮全球宽松货币政策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中部分措施甚至可能常态化。从历史维度来看,从2008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到2014年美联储退出量宽、2015年年底美联储首次加息,极度宽松货币政策持续了6—7年时间。日本银行与欧洲央行的低利率政策维持的时间则更久。从现实维度看,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将会显著反弹,但考虑到目前疫情演进依然具有不确定性、经济衰退背景下大国国内政治的不确定性、中美经贸摩擦、地缘政治冲突的风险显著上升等因素,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可能低于目前市场预期。这意味着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即使在2021年也难言会出现显著调整。

IMG_20200608_114117.jpg

现代货币理论的核心内容

最近几年,一种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相悖的理论——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y Theory,MMT)开始在西方流行起来,尤其是受到美国一批民主党政客以及华尔街经济学家的推崇。这种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对一个大国而言,无论发行多少本币都不会面临真正违约的风险,因为其央行可以通过印刷新的本币来偿还旧的本币计价债务。

基于上述核心观点,现代货币理论的推动者们提出了如下主要观点:第一,一个国家理论上可以持续实施非常宽松的财政政策,并通过央行印钞来为财政政策提供融资。现代货币理论认为,政府没有必要通过发债为财政开支融资,因为这样会与私人部门争夺相对稀缺的存款。换言之,央行直接印钞为财政支出融资即可。第二,政府有必要长期保持大规模财政赤字,因为在现代货币理论的逻辑下,政府部门赤字对应着私人部门(包括家庭与企业)的储蓄。第三,传统观点认为,大规模政府支出将会导致市场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部门的投资;而现代货币理论则认为,大规模政府支出意味着同等规模的货币进入经济体,这会压低而非提高市场利率,从而会“挤入”而非“挤出”私人部门投资。第四,货币发行规模的真实约束是通货膨胀。然而在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前,货币发行规模与通胀水平之间并无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使推高了通货膨胀水平,政府也可以通过增税或者发行债券的方式从经济体中抽回流动性,这样就能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第五,建议政府对劳动力实施就业保障(Job Guarantee,JG),但应控制最低工资水平,这是保障经济体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

如果深入分析现代货币理论的上述观点,不难看出,现代货币理论的确试图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以及政策范式。首先,现代货币理论意味着主权货币发行能够帮助一国政府脱离市场纪律与金融纪律的束缚,实施无限制的扩张财政政策。其次,在现代货币理论下,中央银行的各方面职能被严重压缩,而蜕化为一部简单的印钞机。在传统经济学范式下,主导宏观调控的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而在现代货币理论范式下,主导宏观调控的是财政政策,而短期性政策性利率最好一直为零。再次,在传统经济学范式下,征税与发行国债是为财政支出提供融资的方式;而在现代货币理论范式下,征税与发行国债的目的仅仅是从市场上抽回多余的流动性,从而仅仅是一种抑制通货膨胀的方式。最后,在现代货币理论的框架下,基本上没有银行体系或金融市场的角色;或者换种说法,银行体系与金融市场仅仅是简单的资金媒介。

目前在美国国内,现代货币理论的最大拥趸有两批人,一批是一些政客,尤其是民主党政客,例如沃伦与桑德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