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激活人民币跨境使用新动能

来源:《中国外汇》2020年第14期

过去十余年中,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覆盖领域不断扩展,市场参与主体更加多元。相较于早期的试点推广,现阶段人民币跨境使用常态化特征更为明显,市场需求在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经济金融环境的波动,微观市场主体对国际货币多元化的诉求更加迫切。在此背景下,《中国外汇》对中外企业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了调研,试图厘清当前市场主体在人民币跨境使用中的现状及诉求。调研结果表明,在市场需求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的促进下,企业层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跨境人民币投融资正稳步开展;调研结果还表明,推动人民币与当地币的直接兑换、适当增加境外人民币资金的可获得性、完善人民币跨境清算体系建设,以及拓宽人民币投资回流渠道,对于进一步激活人民币跨境使用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稳中待升

2020年5月,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下称“中国宝武”)下属宝钢股份与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完成了首单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的人民币跨境结算,总金额逾1亿元。这是宝钢股份分别与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完成首单人民币跨境结算后的又一新进展。至此,宝钢股份与全球三大铁矿石供应商之间均实现了铁矿石交易的人民币跨境结算。

在铁矿石交易中采用跨境人民币结算,是近些年人民币在经常项下使用场景不断扩大的一个缩影。2009年7月,我国首次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2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大到全国和所有企业,境内企业在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收益等经常项下,均可使用人民币结算。十多年来,尽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曾因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在2015年下半年一度放缓步伐,但整体来看,近年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保持了平稳态势,市场主体对于跨境人民币的使用诉求依然迫切。

多家中资企业向记者表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带来了交易成本的节约和汇率风险的降低。企业自身使用人民币的动力较强,只要能与交易对手方谈妥,基本都会采用人民币。与此同时,在华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倾向于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收付。人民银行《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2018年,在沪跨国企业共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1742亿元,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的比重为54%,且跨境人民币结算量首次超过外汇结算量。其中,人民币跨境收付占比超过90%的有20家。多家跨国企业已考虑与中国相关的跨境业务全部使用人民币结算。“对于从中国公司到海外关联公司的付款,我们大部分都改为人民币,其中既包括大额的股利支付和特许权使用费支付,也包括付给海外关联公司的货款或服务费用。”某在华跨国公司资金经理程立(化名)告诉记者。

在感受到跨境人民币结算带来便利的同时,如何在经常项下的交易中进一步推广人民币的使用,成为不少中资企业思索的问题。“相当一部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并未脱离中资圈。”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CMEC”)投融资总部资金处处长李鑫说。在他的印象中,CMEC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主要还是与中资企业集团的在港子公司进行,纯外资背景客户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有待提高。中国广核能源国际控股公司(中广核集团境外非核清洁能源平台公司)财务部负责人乔兵向记者表示,“我们在涉及与境内资金往来的业务中,第一反应就是看能否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公司在与非中资承包商做款项结算时,尽管有使用人民币的潜在需求,但交易中各方还是更习惯于使用当地币或美元来结算。因为目前美元还是国际结算的主要币种,非中资企业对人民币结算的接受度仍然较低”。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5月,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为1.79%(见图1),人民币国际支付排名继续维持在全球第六的水平;排名前五的货币分别是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和瑞士法郎。

IMG_20200721_164019.jpg

从多家企业的反馈来看,对客户缺少话语权,是继续提高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的一大制约因素。这一点,在大型装备供应商、国际工程承包商等类型的企业身上均有所体现。“集团集装箱出口的对手方一般都是国际大型航运公司。这些公司本身就非常强势,不太可能接受一个对他们而言非主要的币种。”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集集团”)金融风险管理部经理田龙表示。

即便是面向新兴市场的客户,推广人民币结算也面临一些制约。某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财务公司相关负责人沈彦(化名)告诉记者,公司在服务贸易项下的跨境人民币收入主要还是来自“一带一路”项目中具有中资背景的业主。这些业主因为主要业务在中国境内,主要收入来源为人民币,因此愿意使用人民币来支付工程款;相对而言,外方业主接受人民币的动力则明显不足。“现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激烈,外方业主在谈判中处于强势地位,国内的工程承包商在谈判、定价、币种等问题上缺少话语权。”沈彦说。在她看来,很多时候国内企业即使有心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币种,但为了拿下项目,也不得不在结算条件上做出妥协,最多只能要求业主尽量用美元、欧元等货币来结算,少用币值波动大的当地币来结算。

在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廖淑萍看来,缺少话语权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目前进出口贸易结构对实际贸易中人民币计价结算比例的制约:一方面,我国国际贸易的主要市场仍是以欧元或美元作为计价结算货币的欧美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我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量进口能源、石油等资源,也多以美元进行计价。

对于交易对手使用人民币结算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一些企业表示,主要还是交易对手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收到的人民币。“我们曾与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客户就使用人民币支付进行过沟通,但客户表示,收到人民币之后没办法处理,持币在手又担心没有合适的避险和保值增值渠道,向银行申请兑换既不清楚相应手续,又担心可能存在兑换方面的障碍。”田龙告诉记者。有些出口企业也表示,在与国外进口商沟通人民币结算时,进口商常常会提出自身没有人民币收入来支付款项,向当地银行申请兑换人民币又不太便利。

与此同时,企业也期待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人民币跨境清算体系,不断提升人民币结算体验。“虽然CIPS系统(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已有一定的规模和运行基础,但在境外基本还是以大型中资银行为主导,外资银行在 CIPS系统中的参与度有待提高。”李鑫谈到。而在沈彦看来,人民币跨境清算体系的覆盖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对于我们这种工程承包企业,业务开展还是以‘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为主,人民币清算体系在这些区域的落地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此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实际操作层面的便利程度,也会影响企业的选择。2019年12月,全国首个对外承包工程类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便利化试点在北京落地,旨在进一步便利对外承包工程类企业的跨境人民币相关业务。一些对外承包工程类企业表示,希望未来这一试点能够进一步扩围。“入围试点的企业只需一张收付款说明就可以直接办理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跨境人民币业务,企业需要准备的审核材料大幅减少,银行的审核效率大幅提高。”李鑫谈到,“希望今后能够让更多有业务需求的企业加入到这个名单,让企业有更大的动力去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

与中资企业相比,在华跨国公司往往是总部全球供应链上的一环,大多数跨境交易发生在自身与境外关联公司之间,依托自身高效的全球资金管理体系,实现资金结算的标准化和电子化。《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跨国企业希望保持跨境人民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进一步提高政策便利度。“总体来看,我们与境外关联公司的人民币结算非常便利,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和沟通成本;但在某些特定时期,企业可能会面临银行审核要求的增加。”程立说。她表示,外企财务工作的一大特点是严格的流程化管控,外部政策的每次变动,都会影响企业内部流程的变动。“站在企业的角度,我们希望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政策能保持一致,所要求的支持文件越简洁越好,更多地采用电子化手段来核实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跨境人民币投融资多点发力

随着经常项下人民币结算的深入开展,企业在资本项下的跨境人民币业务也日趋多元,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境内企业境外放款、跨境人民币资金池等业务多点发力,促进了跨境人民币从贸易结算货币向投融资货币的转变。

2010年10月,人民银行在新疆试点开展境内企业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业务试点,并于2011年8月将该业务扩展至全国;同年10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推出。至此,跨境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形成齐头并进。

对外商投资企业而言,以人民币完成在中国境内的直接投资,能够实现其资产与负债币种的匹配。这些公司在中国的企业,以人民币作为其主要经济货币,因此采用人民币注资,可以实现风险自然对冲,大幅降低其国内公司的外汇风险敞口。记者通过对多家企业的调研了解到,对于一些跨国公司而言,使用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和通过跨境人民币借贷对国内业务进行投资,已经成为当下的常态。

不过对于对外直接投资项目而言,采用跨境人民币进行投资,难度则相对较大。以人民币实现对外直接投资,投资目的地需要有一定的人民币市场接受度,即人民币要在当地有用武之地。一般而言,能够接受跨境人民币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币种的项目,多数有较强的中资背景。“鉴于上述原因,实践中跨境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真正能落地的很少,往往只是跨境环节是人民币,一旦出境,人民币会兑换为美元等其他币种,进行海外投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央企资金部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不过,随着中企“走出去”的日益深入,当前一些设立在海外的中企投资运营平台也在积极谋求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新空间。乔兵透露:“我们已在考虑部分境外新项目投资中采用一定比例的人民币融资,以匹配境外人民币合同支付的需求,实现境外融资币种的多元化,及防范海外流动性风险。”Wind数据显示,一直以来,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显著领先于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见图2)。

IMG_20200721_164022.jpg

在跨境人民币直投业务启动之后,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等政策也陆续推出,并不断得到完善。

过去十几年,很多在华的跨国公司发展非常快,其中一些企业已在国内沉淀了大量的短期运营资金,如何在集团内最大化利用这些短期资金,或者利用集团的资金解决国内项目的短期运营资金需求,已成为在华跨国公司资金管理的一个重要需求。境内企业境外放款、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业务,从试点推出到在全国范围推广,大大便利了企业集团国内资金与其全球资金的联通,也使对资金流动性的管理上了一个台阶,大大提升了跨国公司中国区的资金管理水平与资金管理效率。而随着中资企业集团国际化发展程度的日益提高,其对跨境资金流动的便利性诉求也在提升。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业务也有力支撑了这类企业海外业务的拓展。《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全国共设立跨境人民币资金池1253个,全年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业务流出8047亿元,流入8721亿元,合计1.68万亿元,同比增长57%,净流入673亿元。

此外,根据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反馈,一些能抓住窗口时机以跨境人民币进行融资的项目,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公司的汇兑损失、节省了公司的财务成本。“EPC承包商帮助境外项目业主从中资银行获得人民币贷款,业主提款后,将人民币贷款资金付给EPC承包商。这使EPC承包商既获得了人民币收入,又可以在国内采购,在跨境资金收付方面实现了币种匹配,减少了汇兑风险。”李鑫介绍说,“EPC承包商乐意开展这样的业务,不过实际项目数量有限。与众多企业反馈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体验相一致,目前境外乐于参与人民币融资的海外业主,主要分布在周边国家和地区。这些业主多数是当地政府部门出面借款,可从政策性银行获得低成本的人民币融资。”

在不少企业看来,是否选择某一货币作为投融资货币,一大因素取决于该货币的避险渠道;而目前,市场中人民币套期保值工具的种类和流动性比较有限,使企业的汇率风险管控面临压力。“目前国际市场上人民币兑当地币相关的汇率避险品种较少、市场规模较小、活跃度有所欠缺,因此套保成本相对较高,无法满足企业避险的需求。”沈彦表示。与此同时,中长期避险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