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来源:《中国外汇》2020年第17期

2008年金融危机后,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最近几年更是愈演愈烈。我国外部环境的巨变,是提出“双循环”这一发展新格局的大背景,也让“双循环”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制定宏观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双循环”下宏观调控要考虑的因素

要预判“双循环”新格局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需要了解以往时期外循环对我国经济的积极作用,它至少包括以下两点:一是打开了全球市场,使我国经济加速崛起。拿与出口直接相关的工业为例,200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全球占比只有5.9%,远低于美国的24.7%和日本的17.2%;而从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到2010年的短短9年里,我国工业增加值规模就超过了美国,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全球占比接近四分之一,遥遥领先其他国家。二是融入世界市场,为我国企业创新提供了资金和动力。众所周知,创新活动高风险、高回报。而市场规模越大,企业就越容易积累创新所需的资金,也更有动力去创新,以提高市场份额。全球市场的打开,以及进口产品和技术、代工等因素,加快了我国创新步伐。哈佛大学增长实验室的数据显示,我国出口产品的复杂性指数(可作为衡量产品技术含量的指标),从2000年的全球第39名,提高到2018年的第18名。

第二,需要了解建立“双循环”格局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波动及应对思路。对比外循环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推动内循环,至少应包括扩大内需和推动创新两方面的内容。而这一增长模式的转变并非一日之功,因此国内大循环体系的建立尚需时日;而另一方面,由于逆全球化短期难以扭转,外循环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大概率会趋势性回落。内外两股力量的综合作用,可能会使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滑。客观看待这一事实,无论对决策层制定宏观政策还是市场把握政策趋势,都很关键。如果违背潜在增长率下滑的事实,意图通过大规模刺激来托底经济,结果会得不偿失。

第三,需要考虑宏观调控该如何进行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在今年7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这是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做出的权威和科学的定调。这次会议也明确指出,“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既然很多问题是长期的,是长期风险的积聚,那么,靠“走老路”来实现经济增长则并非理性选择。宏观调控跨周期,就意味着各类政策目标,如防风险、推动科技创新等长期目标的权重,可能会变得更高。但是如果回到刺激房地产和依靠地方债务发展经济的“老路”上,则是短视的,不宜对此抱有期待。

笔者认为,在考虑上述因素之后,“双循环”新格局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自然会浮出水面,包括货币和信贷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

货币和信贷政策:围绕扩大内需和推动创新,提供适宜的货币和信用环境

严格落实“房住不炒”政策

高房价对内需,尤其是对居民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中最具生产性的部分——制造业投资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此外,长期高房价还会扩大金融行业的风险敞口。因此,在构建国内大循环过程中,房地产调控出现全局性放松的概率较低,“房住不炒”将是未来一个时期房地产调控的主基调。

金融条件是影响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因素。信用宽松、房贷利率下行时,房地产销售一般都不错。例如,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量、房贷利率这两个指标,和30个大中城市的商品房销售,都有着非常强的相关性。因此,需要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有效配合调控房地产市场。一是实行差异化的房贷利率,在满足刚需和改善性需求的同时,遏制投资和投机性购房需求。二是在首付环节,严格限制消费贷等短期贷款资金违规用作首付。三是严格规范开发商的融资,尤其是在拿地环节,股权、开发贷、非标、ABS、海外发债等融资方式,也都需合法合规。

提高金融支持创新的能力

国内大循环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上都是如此。创新活动存在比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它所需要的金融支持,和传统的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不相匹配。未来要提高创新活力,需要打造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金融生态。

一是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可以为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也能够为科技企业提供最直接的激励。近年来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突破,比如科创板设置了更具包容性的上市条件,创业板试点注册制,都让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可以登陆资本市场。此外还需要维持一定的估值,很多高科技企业推行了员工持股,一旦上市将为员工带来丰厚的资本回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能把员工创新的积极性激发出来。但对造假、骗补、圈钱等行为,一定得零容忍。

二是要探索新型银行经营模式,提高间接融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