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量身定制企业汇率风险管理评价标准

来源:《中国外汇》2020年第18期

企业进行汇率风险管理时,往往面临如何对汇率风险管理结果进行有效评价的难题,即如何设定科学的汇率风险管理评价标准。虽然管理理论及监管要求都明确企业在进行汇率风险管理套期保值过程中需要遵循“品种、规模、方向、期限”相匹配的原则,但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往往要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情况,对不一样的业务种类需要适用不同的汇率风险套保机制,进而也需要不同的汇率风险管理评价标准。本文将重点介绍成本法、预算汇率参考法、市价标杆法及比例法四类汇率风险管理评价方法,希望能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展汇率风险管理评价工作有所启发。

成本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成本较为明确的业务类型,一般是企业先对多个不同市场上相同业务的无风险成本价格进行比较,然后选择在无风险成本价格较低的市场上获取相关资源。其本质体现的是两个市场间的无风险套利操作。

企业融资类业务是适用成本法的典型业务类型。企业进行融资安排通常有相对明确的融资成本,如企业能以5%的票息发行三年期人民币债券,则其外币债券的汇率风险管理评价标准就是5%的融资成本。此时,如果企业发行票息为3%的三年期美元债券,则需将外币债券融资成本转换为人民币融资成本进行比较。假如企业就该美元债券与银行签订货币交叉互换的衍生品协议,将发行的美元债券由3%的美元票息成本转换为4.5%的人民币成本,则很明显,企业发行美元债券将比发行人民币债券节约0.5%的融资成本。除去融资类业务之外,企业运营活动中其他成本相对明确的业务均可适用成本法,比如企业大宗原/燃料采购等。

成本法的优点在于,业务本身就有明确的成本价格作为风险管理的评价标准。企业可以先将外部市场上的成本价格转换为无风险成本价格,然后通过对两个无风险价格进行对比,得出企业成本节省的确切金额,便于业务绩效考核。由于套期保值操作与实际业务紧密结合后所产生的效益是明确的,成本法的汇率风险管理评价标准有利于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保值观念,避免以单边衍生品盈亏为评价标准。成本法的缺点在于,受宏观经济周期、行业特点以及企业自身管理精细度的影响,在生产经营中可以明确成本水平的业务类型占企业总汇率风险敞口的比例不太高,其适用性受到一定局限。

预算汇率参考法

没有明确的成本价格作为汇率风险管理评价基准的业务,可以人为选定一个明确的价格作为评价标准,将这个价格作为汇率风险管理评价的“标杆”。而被企业选定的价格可以分为市价价格类和非市价价格类两种。预算汇率法就是典型的非市价价格类标杆。

当企业启动预算管理后,企业会以本位币进行预算编制,涉及外币时需要根据预算方案中设置的预算汇率进行折算。企业一般会依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金融机构的汇率预测,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形成主要使用货币的汇率预测区间和平均汇率预测值,作为预算汇率。预算汇率一经确定,企业全年汇率套期保值操作都将对标这一参考基准,通过将汇率风险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使企业进出口、海外投资及工程项目等业务的汇率价格与预算汇率关联到一起,在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进行保值对冲操作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汇率波动对预算安排的影响。在以预算汇率作为参考基准的前提下,一些企业甚至会按业务类型,设置不同的预算汇率目标价格。比如分别设置进口及出口业务的目标价格,并将进口的目标价格汇率设定的稍低于出口汇率,保证各业务达成各自预算目标价格后,对企业总体而言,其效果会优于预算汇率的价格水平。

预算汇率参考法的优点在于,将汇率风险管理的评价标准与企业生产经营和预算管理全面联系在一起,统筹设定业务的预算汇率目标价格,比其他汇率风险管理评价标准更加系统全面。预算汇率参考法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其一,预算汇率价格是预测的一个大致平均数,与预算年份的实际汇率平均价格未必一致,当两个数值偏差较大时,以预算汇率作为汇率风险管理评价标准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因此预算汇率与实际汇率平均价格的偏差程度,将影响最终执行效果。其二,预算汇率价格一经确定,将作为预算年度全年的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