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双循环”格局下的银行跨境业务开发

来源:《中国外汇》2021年第5期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我国商业银行跨境业务,包括跨境并购贷款、对外投资贷款、出口买方/卖方信贷等业务,均得到快速发展。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之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在未来一段时期深刻影响政策导向、企业行为和商业银行的跨境业务。

 

银行跨境业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内外部发展形势的变化给银行跨境业务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近年来,部分发达国家在战略上遏制中国发展,禁止或限制关键技术转移,重要产业链本土化和区域化,使得我国企业通过对外投资等形式获得新技术、新资源、新市场的机会减少。2020年,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国际贸易萎缩;另一方面,国内促进消费升级、释放内需的政策,使部分面临困境的出口企业因而转战内贸。此外,在全球经济衰退及疫情叠加的影响下,境外部分国家的营商环境持续恶化,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加大,也有可能影响银行跨境业务的存量项目运营以及新项目落地,同时对境外项目风险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银行在认清上述挑战的同时也应看到,2020年以来,我国出台了多项稳外资政策,吸引外资参与到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在“引进来”的过程中,银行可为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服务,从中挖掘业务潜能。另一方面,我国区域经贸合作不断发展,如继续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成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地区加强合作等。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跨境业务应审时度势、转变思路、扬长避短,聚焦跨境金融服务,围绕“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向纵深拓展。

 

银行跨境业务开发方向

国内: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四大经济圈业务

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四个重要的经济圈。其中,成渝经济圈是四大经济圈中唯一的内陆经济圈,对内将形成西部大开发最大的战略支撑点,对外具备成为西部海陆新通道的硬件条件,连接东欧及东盟地区。四大经济圈跨境业务客群庞大、跨境交易活跃。银行跨境业务可聚焦上述区域,通过区域性整体对接和推动,以及典型案例,进行复制推广,形成规模性效益。

国际:关注“一带一路”及RCEP成员间的业务机会

据商务部数据,2020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58个国家和地区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占同期总额的16.2%,较上年提升2.6个百分点。东盟已取代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覆盖10个国家,总人口超过6亿,GDP总值接近3万亿美元,虽然包括新加坡、文莱两个发达国家,但整体更接近新兴经济体范畴,经济发展增速快,发展潜力大。同时,东盟与我国关系紧密,政治稳定性较好,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劳动力成本较低,是我国产能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作为全球电子制造产业链的一部分,我国与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国家产业联系愈发密切。银行跨境业务可重点关注机电产品、金属和金属产品、新能源等行业。

“走出去”场景下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客群

对外承包工程是跨境业务覆盖的传统行业,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客群是“走出去”场景下的重要客群,也是跨境业务服务的基础客群。2020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保持平稳,新签合同额2555.4亿美元(折合17626.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8%。对外承包工程新签项目中,八成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未来随着疫情的缓解,对外承包工程绩效也将得到释放。商业银行通过为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提供投标保函、预付款保函等非融资性保函,既可以在项目早期就参与其中,并获得项目后续进展信息,又可以增加锁定项目回款账户的机会,有助于加强项目的贷后管理、风险预警。

“走出去”场景下,传统的出口信贷产品依然重要,但在境外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项目风险也有所加大,银行跨境业务可以出口卖方信贷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