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中欧绿色金融合作新空间

来源:《中国外汇》2021年第9期

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对世界构成生存威胁,亟待以资源节约型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方式应对这些挑战。中欧同是全球绿色金融领域的引领者,并长期通过合作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和欧盟绿色金融合作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加强中欧绿色金融合作的思路。

 

中欧具有坚实的绿色金融合作基础

高层对话平台推动中欧伙伴关系建立。早在2005年,中欧双方便在应对气候变化议题方面达成共识,并通过《中国和欧盟气候变化联合宣言》建立了气候变化双边伙伴关系,搭建起双方高层对话平台。此后,双方又通过多个联合声明的签署,进一步加强了气候合作伙伴关系,如2010年的《中欧气候变化对话与合作联合声明》、2015年的《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以及2018年的《中欧领导人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联合声明》。2021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中法德领导人视频峰会。三国领导人就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中欧关系、抗疫合作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将应对气候变化确立为中欧合作的重要支柱。

共同参与绿色金融多边合作平台。中欧双方积极参与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合作网络(NGFS)、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二十国集团(G20)可持续金融小组、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等多边合作平台,推动全球绿色金融发展。其中,IPSF于2019年10月启动,是由中国和欧盟牵头,阿根廷、加拿大、智利、印度、肯尼亚和摩洛哥等国共同参与。该平台旨在动员私人资本提高对环境可持续项目的投资力度,并负责为可持续金融监管措施的政策制定者提供多边对话机制,帮助投资者发现真正有助于实现气候和环境目标的可持续投资机会。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目前有17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55%,世界人口的50%和全球GDP的55%。IPSF指导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与伦敦金融城牵头多家机构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为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和标准制定奠定了基础。

推动全球绿色金融标准趋同。2016年后,全球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大幅增加。为促进绿色资本跨境流动便利,需推动全球绿债标准趋同。2017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投行联合发表声明,提出绿色金融倡议,并采用中国和欧洲市场关于绿色的定义标准。同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委员会和欧洲投资银行(EIB)启动绿色债券标准一致化的研究,并将项目成果写入两版《探寻绿色金融的共同语言》白皮书,在2017年和2018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先后发布。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欧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绿色金融的政策文件,包括《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法》《欧盟绿色债券标准》《自愿性低碳基准》等,建立起了系统化的绿色金融基础标准。中国也不断推进绿色金融发展。202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兼顾国际主流标准,将煤和石油的清洁利用、煤电等国际争议比较大的类别剔除,并实现二级和三级目录与国际主流绿色资产分类标准基本一致,以助力境内外主体更好地识别、查询和投资绿色资产。目前,中国与欧盟正展开研究绿色分类标准的国际趋同。中国和欧洲是全球绿债市场的主要发行方和投资方,中欧绿色债券标准趋同有利于推进全球范围内绿色金融标准的统一。

 

中欧绿色金融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同时各国也意识到气候和环境危机问题的严重性,使得疫后“绿色复苏”成为多国共识。中国和欧盟虽然都坚定地致力于发展绿色经济,但在金融合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疫后经济复苏计划中“绿色”元素融入不足、绿色金融体系难以协同、对外投资绿色水平亟待提升等。

一是疫后经济复苏计划中“绿色”元素融入不足。2020年,中国发行3.75万亿元抗疫特别债;与此同时,欧盟通过7500亿欧元的复苏基金协议来刺激经济发展。中欧虽然都出台了规模较大的复苏计划,但对绿色和可持续的关注仍不足。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的最新报告,多数国家的疫后复苏支出都缺乏对“绿色”的关注,全球疫后复苏总支出中仅有18%的支出用于增强正向环境效应。中欧双方作为全球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