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深入推进跨境资本流动本外币协同管理

来源:《中国外汇》2021年第11期

伴随着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加强本外币协同管理、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相关部门的共同推进下,本外币协同管理成效明显,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新格局,切实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未来应继续探索加强跨境资本流动中的本外币协同管理,推动本外币管理政策差异不断缩小,最终趋于一致。

跨境资本流动本外币协同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大力推进本外币协同管理,拉平政策差异,加大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本外币一体化监测。目前,本外币协同管理成效明显,包括全口径跨境融资、境外放款、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等在内的多类业务,已初步实现了本外币一体化管理。但也需要看到,由于监管目标、业务系统以及部分业务管理口径上存在差异,跨境资本流动的本外币协同管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一是管理目标各有侧重。外汇管理的目标主要在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而跨境人民币的管理目标更侧重于在防范业务风险的前提下,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稳步推动人民币结算规模和结算占比的提升。管理目标的不同在特定阶段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但客观上也对本外币管理政策的同步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是本外币监管数据采集归口不同系统。目前,跨境人民币相关数据主要通过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MB Cross-border Paymen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RCPMIS)进行采集,但该系统不掌握业务登记等市场主体的微观数据;外汇局的国际收支申报系统虽能够采集到本外币的跨境收支数据,但尚难以监测本币业务资金的使用流向。

三是部分具体业务管理口径存在差异。从币种角度看,直接投资、跨境融资、境外放款、跨境担保等在账户开立、业务登记、资金来源、展期等具体政策规定方面仍存有差异(见表1)。

Snipaste_2021-06-08_09-35-48.png

应该看到,本外币管理政策的差异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但随着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持续推进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本外币的协调管理,在不断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同时,有效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实践中,一些市场主体在开展跨境业务时利用本外币政策间的差异牟取利益,加大了跨境资本流动的风险。面对本外币资金在跨境业务中的交叉发展局面,需进一步加强本外币一体化管理:在微观层面,全面捕捉主体的跨境交易行为,厘清资本流动的来龙去脉;在整体层面,全面研判跨境收支形势,及时发现跨境资金币种结构的异常波动,识别潜在的跨境资本异常流动风险。

进一步加强本外币协同管理的设想

分业务、分步骤推进本外币政策协同

从当前本外币政策协同度来看,直接投资、跨境融资、境外放款等业务在初始登记、资金使用等方面渐趋一致,将本外币跨境融资和境外放款跨境流动规模均纳入总量管理。建议在现有基础上,采取“以点突破、按条线协同、以点线带面”的思路,分步骤地有序开展政策整合,拉平本外币管理中的政策差异,进一步提高政策管理的协同度。

分业务推动本外币政策协同。其一,在境外放款业务方面,统一本外币境外放款在资金来源、期限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允许合法的境内融资作为人民币境外放款的资金来源;在放款期限和展期次数管理上,给予市场主体更大的灵活度;在公式设定上,参照跨境融资管理思路,引入期限因子来调节境外放款项下的跨境资本流动节奏,对短期放款业务设定更高的风险权重。其二,在跨国公司资金池业务方面,在现有试点的基础上,统一本外币资金池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思路和调节参数,逐步整合现有的两类本外币跨国公司资金池业务,为后续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本外币一体化跨境资金管理打下基础。其三,在跨境担保业务方面,拉平跨境担保履约后的本外币管理政策差异,明确人民币担保履约也应办理相应的外债登记和对外债权登记,并纳入到跨境融资和境外放款额度进行统一管理。

分步骤实现账户管理的整合统一。在制度层面,梳理和整合本外币相关账户管理制度,明确账户监管的职能分工,为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账户管理工作夯实法规基础。在操作层面,逐步简化账户分类、精简账户数量,明确各类账户开立所适用的业务范围,为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