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构建现代化国际收支统计体系

来源:《中国外汇》2021年第13期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建立国际收支统计体系。国际收支统计体系建设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外汇管理重要的基础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外汇局围绕“以法治思维为核心、以先进统计制度方法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以高质量统计数据为产品”的指导原则,持续推进建设高水平的国际收支统计体系。

Snipaste_2021-07-08_16-27-09.png

国际收支统计在改革开放中初步建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参与全球经济交往的过程中,产生了对涉外统计数据的需求。1980年,我国正式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席位。

作为成员国,我国需履行国际收支统计透明度承诺。1981年,外汇局根据国际通行的统计标准,结合我国经济运行实际,制定了我国首个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即基于海关、经贸部、财政部、旅游局等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行政记录,汇总编制中国国际收支统计。1982年,外汇局正式按年编制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并于1985年9月首次向社会发布了1982—1984年中国国际收支概览表,展现了中国涉外经济的概貌,也为国际收支统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持续推进建设高水平的国际收支统计体系

在党的领导下,外汇局不断夯实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基础,增加国际收支统计数据产品,提高国际收支统计数据的公布频率,严控国际收支统计数据质量,提升国际收支统计透明度,推进国际收支统计方式改革,参与国际统计合作治理,持续推进建设高水平的国际收支统计体系。

一是夯实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基础。1992年,党的十四大会议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为加强涉外数据统计工作,全面反映我国市场主体涉外经济活动,1995年,外汇局制定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并于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奠定了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基础。1996—1997年,外汇局相继建立起通过境内银行进行间接申报、金融机构对外资产负债及损益申报、汇兑统计申报、直接投资申报、证券投资申报等制度,初步形成我国的国际收支制度体系。2013年,以国务院修订《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为新起点,外汇局加快建设并逐步形成了由直接申报、间接申报和专项调查三大支柱构成的国际收支统计体系。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制度遵循国际标准,结合全面统计和重点调查,覆盖各类申报主体,沿着提高数据采集效率、降低申报负担的方向不断加以完善。

二是增加国际收支统计数据产品。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快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提高数据的使用价值,让数据发挥生产力作用,外汇局进一步增加国际收支统计数据产品:2006年,首次发布2004年末和2005年末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完整发布我国对外部门的统计信息,被IMF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2012年,发布金融机构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数据,展示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一系列发展变化;2014年,发布我国国际服务贸易月度数据,展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2015年,增加发布国际收支口径的月度货物贸易数据;2015年,开始向IMF报送协调证券投资调查(Coordinated Portfolio Investment Survey,CPIS)数据,并于2016年开始按半年发布对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证券投资资产数据;2016年,我国正式成为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本地口径的国际银行统计(Locational Banking Statistics,LBS)数据报送国,并开始发布我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负债数据。此外,外汇局自2005年起开始发布《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专业解读我国国际收支形势。多维度、高质量的国际收支统计数据产品的发布,从不同角度向社会公众展现了我国涉外经济运行情况。

三是提高国际收支统计数据公布频率。国际收支平衡表方面,1982—2000年,外汇局按年度公布国际收支平衡表,2001年起公布频率提高至半年度,2010年继续提高至季度。此外,自2009年8月,外汇局开始公布当年上半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时滞为季后2个月,并于季后4个月内发布各季度平衡表正式数;其后,又将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和正式数发布时滞分别缩短至季后40天和3个月。国际投资头寸表方面,2006&m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