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外债管理改革稳步向前

来源:《中国外汇》2021年第13期

改革开放以来,外债作为利用境外资金的一项重要方式,对国内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其间,外汇局根据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国际收支形势以及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总体安排和步骤,在提高外债管理有效性的同时,不断优化外债管理模式,既有效支持了市场主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也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未来,外汇局将继续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完善外债管理体制,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我国外债管理改革历程

1978—2000年:统一计划、分工负责、窗口对外、登记管理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遵循的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长期实行对外不举债的政策,因此一度处于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主动同其他国家开展经济、金融、技术方面的合作,对外经济交往不断扩大,吸收外债资金用于国内经济建设的需求相应增加,外债管理逐渐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我国外债管理体制基本采用了“统一计划、分工负责、窗口对外、登记管理”的管理模式。

统一计划,指国家在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国际收支状况和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对外借款的中长期计划和年度计划。除外商投资企业的对外借款外,其他所有对外中长期借款都须事先纳入国家计划;同时,国家对短期商业贷款实行余额管理,人民银行根据国家中长期借款计划和外债总体控制规模,并结合长短期贷款的使用情况,确定余额指标。

分工负责,是指我国根据政府机构的职能分工以及历史沿革,按照业务相近的原则,在外债管理上进行职责分工,涉及人民银行、财政部、对外经济贸易部(即后来的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多个部门。其中,人民银行负责建立和健全全国统一的国外贷款信贷、结算制度,财政部负责建立和健全全国统一的国外贷款借、用、还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对外经济贸易部和海关总署负责建立和健全全国统一的借用国外贷款的进出口货物监管制度。

窗口对外,是指以开放窗口为主要形式进行外债管理,以充分发挥各部门、地方、企业的优势。按照外债类型和性质的不同,负责筹集双边和多边贷款的五大窗口包括人民银行、财政部、对外经济贸易部、农牧渔业部(即后来的农业部)、中国银行;负责国际商业贷款和对外发行外币债券的十大窗口包括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投资银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6家地区类机构。

登记管理,是指所有借款单位都必须到外汇管理部门进行外债登记,以保证国家对外债的监督。这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国外贷款资金借、用、还全过程的信息监测,为有效的债务管理奠定基础。

这一阶段,通过举借外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帮助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促进了能源、交通和通讯等领域的重点建设,打通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出口部门的壮大和多元化发展,增加了出口创汇。自1985年进行外债统计以来,外债余额逐年上升。但总体来看,这一阶段虽然外债余额增长较快,但同时国民经济、出口收入和外汇储备呈现更快的增长,外债总体风险较低。

2001—2012年:外债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外债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2003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即后来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和外汇局联合发布了《外债管理暂行办法》,首次从全口径角度规范各类外债管理。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统一了中、外资银行的外债政策待遇。至此,“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加强管理,严格控制”的外债管理体制基本确立。在共同的外债管理目标和管理框架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外汇局以及各级商务主管部门都直接或者间接承担外债管理职能。其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依据《外债管理暂行办法》和《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汇总提出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债券发行等各类中长期及年度利用外资计划,并会同相关部门确定国家中长期和年度利用国外贷款的总规模;财政部依据《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赠款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负责主权外债的对外签约以及债务资金的使用管理等;外汇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外债管理暂行办法》《外债统计监测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负责核定短期国际商业贷款余额指标,审核中资企业、中资银行、外商投资企业借用外债的借款资格,核准外债的签约和提款登记、开户以及还本付息和结售汇等。

在上述外债管理框架下逐步有序地放宽中资企业借用外债的相关规定,是这一时期外债管理的一大重要特点。长期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借用外债适用“投注差”原则,在对外借款总量控制方面较为宽松,外债结汇的限制也较少。中资企业对外借款条件则较为严格,并且外债资金无法结汇使用,因此中资企业很少向外汇局申请短期外债指标。但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程度的不断提高,为促进中资企业利用国外资源实现国际化经营与发展,这一时期对中资企业的外债管理予以了适度放松。2009年,为落实国务院关于“促出口”“保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外汇局选择部分地区开展中资企业外汇融资试点工作,适度增加四川、广东和浙江的短期外债余额指标,允许上述地区的分局在地区指标的一定比例或额度内,为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