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广东:做好“加减乘除” 破解跨境融资新题

来源:《中国外汇》2021年第23期

面对市场主体日益增长的跨境融资需求,外汇局广东省分局(下称“广东省分局”)按照总局工作部署,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从优化服务做“加”法、办理程序做“减”法、推广宣传做“乘”法及服务距离做“除”法四个方面,着力推动跨境融资便利化政策取得实效。

多点发力 推动跨境融资便利化政策有效落地

优化服务做“加”法,践行初心暖民心

一是梳理政策,靠前服务。随着企业对跨境融资金融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广东省分局按照总局的指导精神,积极在辖内试点地区推动开展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及一次性外债登记试点业务。一方面,结合辖内工作实际拟定《外债便利化额度登记业务系统操作指南》《一次性外债登记业务系统操作指南》等文件,明确业务审办和系统操作流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另一方面,通过资本项目信息系统筛选潜在客户,同时加强与地方科技部门等相关单位的沟通协作,进一步了解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跨境融资需求情况,联动银行筛选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客户,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推广和宣传,做好试点政策落地前的准备工作。

二是主动作为,排忧解难。在解答窗口和电话咨询时,严格落实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等服务制度,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主动了解企业面临的困难问题并帮助解决,提升服务效能。广州某中资企业由于前期研发投入巨大,最近一期净利润和净资产均为负值,无法通过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模式办理外债登记或从境内银行获得融资。2021年5月,企业前来窗口咨询时,广东省分局工作人员在了解相关情况后,主动引导企业利用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政策缓解融资困境,现场为其解读政策内容及注意事项,指导企业办理业务,并为其备案了400万美元的外债便利化额度,从企业递交材料到备案完成仅耗时4个工作日。目前该企业在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政策下举借的外债资金已全额提款,有效解决了企业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

三是干学结合,以学促干。2021年1—10月,广东省分局调动骨干力量开展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等内部审计四次,对发现的问题深挖原因并及时整改,提高行政许可业务办理规范化、标准化水平;通报表扬辖内先进工作经验,组织工作人员集中学习《国家外汇管理局行政许可实施办法》《资本项目外汇业务指引(2020年版)》等法律法规十余次,推动一线窗口人员准确了解新形势、新政策、新要求,提高专业素质和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回访制度,对开展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业务的银行、企业采用调查问卷、电子邮件或电话等方式回访,了解市场主体对试点业务的需求和意见建议,在符合现有法规的前提下优化服务供给。

办理程序做“减”法,立足履职办实事

一是规范模板,普及政策。资本项目业务具有大额、偶发、业务类型多、法规更新快等特点,市场主体在办理“新”业务时往往对业务办理流程及申请材料不够清楚,出现资料不齐或者冗余的情况,增加了办事成本。对此,2021年以来广东省分局结合最新法规及相关业务操作指引要求,统一编写了包括《关于办理非金融企业一次性外债登记业务的申请书(参考格式)》在内的16项跨境信贷业务申请书范本,明确列出了业务适用范围、申请材料及重要法规依据等。银行和企业可实时登录广东省分局官网查阅了解,并据此准备相关业务材料,有效减少了政策信息不对称,切实降低了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

二是因事制宜,减证便企。为最大程度降低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对业务办理的影响,广东省分局在辖内建立了资本项目外汇政策绿色通道,便利市场主体高效办理相关业务。一方面,对在疫情防控期间不便前来窗口办理业务的企业,可通过电子邮件提交业务办理申请材料,工作人员收到后进行资料预审,并将修改意见一次性告知企业;另一方面,窗口收取的材料以简洁但能说明问题为原则,对于可通过外汇局内部核查或已留存过的材料不再要求申请人重复提供。对申请材料中缺少非主要材料的情况,实行“先办后补”,企业在审批完成前补齐材料即可。

推广宣传做“乘”法,传导政策促便利

一是线上发声,增量扩面。通过微信公众号、分局官方网站、广东省银行外汇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展业自律机制等线上渠道发布政策内容,便利市场主体了解政策信息。截至目前,相关材料总阅读量超5万次;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