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外汇管理2021年度画卷

来源:《中国外汇》2022年第1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这一年,外汇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进外汇领域改革开放,切实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既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营造了良好的外汇市场环境,也为“十四五”时期外汇管理改革与发展走好了“先手棋”。

01外汇市场篇

切实服务实体经济 推动市场规范运行

支持实体经济汇率风险管理

我国外汇市场发展以服务实体经济为要义,多年来在产品体系、交易机制、交易币种、参与主体、基础设施等方面不断完善,基本建立了适应实体经济汇率风险管理需求的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受风险中性意识薄弱、汇率风险管理能力不足、财务成本制约等因素的影响,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环境下仍处于“裸奔”状态。

为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做好汇率风险管理,2021年以来,外汇局针对企业汇率避险中的堵点、痛点,从提升企业汇率风险中性意识、引导金融机构优化服务、加大中小微企业汇率避险支持力度三方面入手,着力让外汇市场发展“势能”转变为实体经济汇率风险管理“动能”。在总局统一部署下,各地分局结合当地涉外经济发展实际,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外汇局浙江省分局组织编写了《银行汇率避险产品实操手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远期、掉期、期权等产品操作实例,帮助企业从“不懂不想做”向“理解主动做”转变;外汇局江苏省分局指导银行积极向总行争取优惠政策或价格,力争外汇衍生品业务增量扩面;外汇局北京外汇管理部指导北京地区外汇市场自律机制首创推出外汇衍生品银企对接公共服务平台,精准监测和对接中小微企业汇率避险需求……

数据印证了企业汇率避险的悄然提速。在全国,2021年1—11月,企业运用远期、期权等外汇衍生品的交易规模为1.0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7%;外汇套保比率为21.8%,较2020年全年上升4.7个百分点。在地方,涉外经济发达地区的汇率避险工作结出累累硕果,以江苏为例,2021年1—11月,全辖外汇衍生品签约金额达1324亿美元,同比增长77%,外汇套保比率同比提高7个百分点。

修订《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指引》

2005年,作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外汇局发布《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指引》(下称《指引》),做市商制度正式引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自此,做市商在丰富外汇市场流动性、调剂外汇市场供求余缺、推动市场平稳运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做市商制度推出以来,人民币外汇即期、衍生品市场的成交量得到大幅提升,2005年至2020年,人民币外汇市场日均成交金额平均年化复合增长率达33%。

2021年,为进一步提升市场报价质量和交易行为规范性,促进外汇市场有序发展,外汇局继2010年、2013年修订《指引》后,再次对《指引》进行完善,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其一,启用综合做市商、取消分产品做市商;其二,下放尝试做市机构的准入退出管理至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降低准入门槛,支持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报价和提供流动性;其三,规范做市交易行为,加强对做市商日常监测、考核和评估,引导做市商减少对交易量的依赖,注重报价质量的提升和流动性的提供;其四,强调做市商责任,明确做市商应依法履行的义务。

某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为对标《指引》要求,2021年以来,不少银行开始调整交易部门授权机制,完善内部风险监控以及代客外汇业务等相关制度建设。“对于做市商而言,新版《指引》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综合做市商有望迎来更广阔的业务空间,同时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自觉引领良好的市场交易风气,推动外汇市场规范发展,强化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

发布《外汇市场交易行为规范指引》

外汇市场运行重在规范,高水平的法治和规则环境是外汇市场建设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全球普遍加强外汇市场治理,我国也是重要参与方。自2014年以来,在外汇局指导下,境内外汇市场以市场自律规范的方式,相继发布了《银行间外汇市场职业操守和市场惯例指引》和《中国外汇市场准则》。

为进一步促进外汇市场诚信、公平、有序、高效运行,2021年12月,外汇局在总结前期监管经验、充分调研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发布《外汇市场交易行为规范指引》(下称“新规”),通过将现有自律规范中行之有效的规则上升为法规,进一步为外汇市场规范运行提供法治保障。新规以交易管理和信息管理为核心,要求市场参与者公平、透明、诚信地处理客户交易指令或订单,妥善消除或管理利益冲突,合理开展外汇自营交易,不得进行利益输送,不得利用非公开信息从事交易活动,不得从事市场操纵或欺诈行为;同时,有效识别和保护敏感信息,采用符合规定的方式交流交易信息,妥善保存交易信息记录与交流信息记录,向客户或公众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在银行等外汇市场参与方看来,新规作为外汇市场实践发展的结晶,在宏观层面有利于推动外汇市场平稳有序运行,进一步发挥外汇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在微观层面通过对接国际外汇市场成熟规则,有助于银行参与全球化竞争,更好地抓住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下的机遇。

02国际收支统计篇

继续推进直接申报 积极参与国际统计标准制定

推进第二批大型非金融企业直接申报

国际收支统计是一国对外经济“家底”的测量仪,是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血压计”,对宏观经济决策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2013年,以国务院修订《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为新起点,外汇局加快建设并逐步形成了由直接申报、间接申报和专项调查三大支柱构成的国际收支统计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涉外经济的快速发展,非金融企业对外投融资活动日益活跃,间接申报收付实现制的资金流信息渐渐难以满足国际收支统计需要。2020年,为进一步完善国际收支统计基础,提升国际收支数据质量,外汇局正式启动非金融企业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申报工作,从企业端直接采集按权责发生制记录的涉外交易和资产负债数据,原则上将2018年涉外收支总规模等值7亿美元以上的企业作为第一批申报企业。

2021年,外汇局继续推进第二批非金融企业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申报工作,原则上将2019年涉外收支总规模等值2亿美元至7亿美元的大型企业作为第二批申报企业,进一步扩大申报主体覆盖范围。外汇局相关人士表示,未来,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将继续朝着更完善的制度体系、更高效的统计系统、更扎实的数据基础、更丰富的统计产品的方向迈进,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积极参与国际统计标准制定

多年来,我国紧跟国际新标准,不断完善国际收支统计。2002年,我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实现了“统计入世”。2015年,我国加入IMF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实现更高程度的统计透明度。2016年,我国加入协调证券投资调查(CPIS,Coordinated Portfolio Investment Survey)和本地银行业统计(LBS,Locational Banking Statistics),全面弥合二十国集团(G20)签署的第一阶段倡议中的数据缺口。

在主动对接国际标准的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统计标准制定,持续提升国际统计规则治理能力。外汇局相关人士表示,早在2005年,外汇局就开始选派统计专家参加IMF国际收支统计委员会,推动了全球国际收支统计治理体系中的“中国声音”从无到有。2021年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包括《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修订工作在内的国际统计规则制定,未来将继续推进构建现代化国际收支统计体系,不断增加我国在国际收支统计标准建设中的参与度,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03经常项目篇

持续推进便利化改革 不断释放政策红利

推动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扩面提质

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是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市场主体对贸易收支便利化的诉求愈发强烈。为更好地服务诚信合规企业,2019年1月,外汇局在粤港澳大湾区、上海市和浙江省开展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支持审慎合规的银行在为信用优良企业办理贸易外汇收支时,采取优化单证审核等便利措施。2019年10月,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地区进一步扩大,并从货物贸易扩展至服务贸易。

2021年以来,外汇局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动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扩面提质,根据前期银企调研情况,对试点方案进行优化,放宽集团企业的试点条件,增加试点业务范围,例如允许非关联企业服务贸易代垫分摊费用直接在银行办理,将退汇和离岸转手买卖纳入实施优化单证审核的业务范畴等。截至2021年11月底,便利化试点范围已扩大至26个地区、126家银行及1431家企业,涉及金额4612亿美元。

多家分局向记者表示,试点政策在帮助企业降成本、提效率、增效益方面收到了实打实的效果。根据外汇局深圳市分局的统计,试点为企业每笔业务节省约30分钟的单证准备时间,银行审核时间由平均每笔20分钟缩至2—4分钟。同时,通过试点示范效应,推动银行、企业诚信水平和合规能力提升。

优化服务贸易对外付汇税务备案核验

服务贸易跨境交易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其真实性审核难度较高。为丰富银行真实性审核手段,有效提升服务贸易付汇便利化水平,近年来,税务部门和外汇管理部门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措施,通过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实现了服务贸易等项目对外支付税务备案“全天候”“无纸化”“零接触”“跨区域”办理。

2021年7月,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