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金融助力“两高”企业低碳转型

来源:《中国外汇》2022年第2期

加快推动高碳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当前,煤电、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建材等高耗能高排放“两高”行业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约占全部碳排放量的80%。相较于绿色金融,转型金融主要是指综合运用多元化的金融工具为传统高碳行业向低碳零碳方向转型提供的金融服务。如何发挥转型金融的导向性、可持续性作用,助力“两高”行业实现低碳转型,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我国已通过创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开发碳信贷产品、创新融资模式等方式,支持“两高”产能减产替代,有序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但转型金融仍然面临平衡难、识别难、增长难、风控难、协同难等问题。下一步,建议从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健全碳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加强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助推转型金融发挥更大效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积极支持“两高”行业转型发展

创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转型支持力度。为支持实现“双碳”目标,人民银行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调节双重功能,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两项货币政策工具已顺利落地,截至2021年末,向有关金融机构发放第一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855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已发放符合要求的碳减排贷款1425亿元,带动减少碳排放量约2876万吨。

开发碳信贷产品,专项支持高碳企业转型。金融管理部门、生态环境部门等协同探索建立企业碳账户金融数字化体系,完善碳信息共享机制。金融机构依托碳账户金融场景,对碳减排效果明显的企业给予标识,给予差异化信贷投放,引导企业向绿色低碳领域转型发展。比如,浙江省衢州市金融机构上架30款碳账户专属金融产品,碳账户规模已达56亿元,撬动企业投入减排减碳技改资金达40余亿元。同时,金融机构还通过实地调研考察,了解“两高”企业转型过程中的融资难点,开发专属信贷产品支持企业碳减排技术发展。再如,工商银行推出“碳易快贷”产品,为高碳企业在节能减排、绿色循环生产、绿色电力消费等方面提供资金保障和融资利率优惠。网商银行通过数字供应链金融中的“绿色采购贷”,对低碳转型企业上下游提供专项金融支持。

创新融资模式,有效盘活企业碳资产。在多部门联动下,金融机构创新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碳中和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ABS)等融资模式,鼓励募集资金投向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比如,金融机构依托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和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探索开展碳排放额质押融资业务,为碳排放权交易参与企业提供低碳转型金融服务和支持。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累计成交1.79亿吨,交易金额76.61亿元,碳排放权抵质押业务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碳中和债专项用于电力、能源、轨道交通类企业开展绿色电力、清洁能源、清洁交通、可持续建筑等具有碳减排效应的项目。自2021年2月首只碳中和债发行以来,金融机构加速布局碳中和债券,截至2021年11月末,累计发行2530亿元,有效支持高碳行业的可持续转型发展。

转型金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受制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等因素,我国“两高”产业低碳转型将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相比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发展还面临不少现实困难和挑战。

重“新领域”轻“旧动能”,转型金融面临“平衡难”。一方面,热门绿色低碳领域资金过剩。为落实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和实现“双碳”目标,金融机构加大了绿色低碳领域的倾斜和支持力度。但部分金融机构跟风从众心理严重,将大量资金投向新能源汽车、绿色电力等当前热门的领域,易引发资产价格大起大落,加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两高”行业低碳转型面临资金缺口。目前我国尚缺乏引导“两高”产业低碳转型的具体路径和操作指引,金融机构难以准确把握项目支持范围。在部分地方政府和行业减排“抢头彩”心理的催促下,金融机构压降或退出“两高”行业授信存在一定的盲动性。

碳信息获取渠道窄,碳减排测算能力不足,转型金融面临“识别难”。一方面,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当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尚未建立,企业仍以自愿披露为主,约束性不强。金融机构获取碳排放信息主要来自企业年报、企业自愿填报以及环保部门定期发布。企业年报和自愿填报的真实性难以核证,特别是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低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机构普遍反映缺乏具有全面、权威、及时的公共平台获取所需企业碳排放的第一手信息。另一方面,减排成效测算能力不足。我国对碳排放的核算边界、标准化口径、计量尚未规范,无法有效开展碳排放测算。大部分金融机构缺乏自主采集、计算和评估贷款项目减排成效的能力,主要依据第三方机构核查、认证。企业碳信息分散于不同部门,协调获取难度大。金融机构对碳减排项目难以做到清晰的贷前识别、贷中核算和贷后管理。

金融产品适配度和拓展性不高,转型金融面临“增长难”。一方面,转型金融政策或产品存在准入门槛偏高、支持行业单一、“国企偏好”等问题。碳减排项目具有技术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风险高等特点,然而部分金融机构仅以项目贷款形式支持“两高&rdqu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