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平衡地区发展不妨换个视角

来源:《中国外汇》2022年第6期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我国的经济重心在东南地区,人口在向东南流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面临东部产业不愿来、来了留不住的问题,招商引资事倍功半。这其实是经济规律决定的,产业政策、产业规划可以因势利导,边际上做出一些改变,但难以根本扭转,毕竟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

从全球范围看亦如此。一国的经济重心、人口中心都集中在少数地区,这些地区通常大学林立、人才集聚、创新活跃、交通发达、产业配套完整、供应链灵活协作。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城市圈、城市群内部,而不是跨过增长极周边地区直接转移到偏远地区。而传统意义上的加工业、制造业转移,更多地是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比如之前发生的从日本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再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目前部分加工业、制造业正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转移。总体看,通常是位置优越、劳动力丰富的沿海地区可能成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地,而不是深处腹地的地区。此外,发达经济体的地区差距更多反映了地区间产业分工和各产业劳动力技能上的差异,同样技能的劳动力在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较小。

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评价我国地区发展平衡的视角本身需要有所“转移”,从更宏观的层面思考产业政策和区域平衡政策。地区发展平衡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或人均收入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更大程度上允许要素和二、三产业向东部地区特别是城市群集中,随着中西部人口的下降,允许中西部经济比重更大幅度下降。

要素的自由流动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要素收入均等化。如果能加快要素市场流动的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实现土地的跨区配置使用,将能够有效实现地区产业平衡,并拉平人均收入的地区差距。

如果允许要素自由流动,特别是允许人口自由流动,那么同等技能的劳动力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