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金融机构如何发展转型金融

来源:《中国外汇》2022年第16期

转型金融是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手段。转型金融的支持对象既包括具有低碳、减碳效应的项目或活动,也包括建立了明确减碳目标(例如与《巴黎协定》目标一致)和实施路径的主体。金融部门作为支持实体经济活动的重要服务机构,在产业与客户的绿色低碳转型中面临着多重机会与挑战。为抓住低碳投融资市场发展机遇,金融机构需要尽早搭建适合机构特征的转型金融发展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发展转型金融的具体路径。

金融机构面临广阔的低碳投融资机遇

中国转型金融引发数百万亿投融资需求,缺口巨大。与传统的发展轨迹相比,低碳经济发展需要更强的资金拉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2021年发布的课题报告指出:在碳中和过程中,绿色金融的需求和供给将得到显著提升,到2030年的绿色低碳投资累计需求为81万亿元,到2050年将达到487万亿元,其中60%与低碳转型相关。即未来三十年,低碳转型投融资规模可以达到300万亿元左右,平均每年需要资金约10万亿元。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我国2021年末绿色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比2020年增加3.9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例仍然较低,约8.25%。因此,无论在绿色金融还是转型金融领域,市场仍存在广阔的增长空间。

高碳排放行业转型需求尤为迫切,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双碳”目标下,能源、建筑、交通、工业等行业亟需加快节能降耗和资源循环利用步伐,加大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提升电气化渗透率。行业低碳转型需解锁各类低碳技术,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机构均面临投融资机遇。

根据普华永道《2021年气候技术状况》报告,全球到2050年的减排量贡献中,近50%将来自目前尚处于早期或试点阶段的气候技术。然而,目前气候技术的减排潜力规模与所获得的投资之间尚存在错配:预计带来81%减排潜力的气候技术仅获得25%的投融资。在当前经济与产业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低碳技术的政策引导、激励乃至合规要求显著提升,技术的市场化应用预期提高,迭代与成熟的速度加快,规模化应用成本下降,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金融机构关注这些气候技术的时机已经到来。投资者可以通过股权投资或成立气候基金等形式布局尚未被独角兽挤占的低碳领域。

金融监管部门已出台多个激励政策,未来将继续深化市场化机制建设、提供低成本资金以鼓励金融机构发展低碳投融资。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贷款、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绿色信贷激励方面,2021年11月,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以及 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政策推出;2022年5月,又增加1000亿元专项再贷款额度,支持煤炭开发使用和增强煤炭储备能力。绿色债券方面,绿色金融债、绿色企业债、绿色公司债、绿色中期票据、绿色定向工具、绿色资产支持证券(ABS)等绿色债券品种不断落地,以“碳中和”命名的贴标债券也已发行,并成为绿色债券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4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了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2021年7月,可持续挂钩主题的公司债首次发行;2022年6月,转型债券试点推出。绿色保险领域,银保监会明确提出,支持保险机构规范创新推出符合绿色低碳发展需求的保险产品和服务。目前,多个省市也在细化和推出金融支持“双碳”的政策举措,鼓励银行、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支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未来,国家和区域层面有利于低碳投融资的政策有望继续加码,给各类金融机构的低碳投融资业务发展带来正向激励。

产业低碳转型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挑战

挑战一:如何识别和满足客户低碳转型需求。政策带动产业低碳转型,对金融机构的客户经营活动产生影响,从而对金融机构的客户画像、产品定价、风险管理等提出新的要求:包括制定适用于转型期的业务发展策略,构建从业务策略到落地实施的产品体系,建立起能够推动业务转型发展的组织协调、营销拓展、考核管理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长效机制等。如何加强转型金融的统筹规划与内部协同,成为金融机构亟需应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挑战二:如何评估和管理环境和气候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转型过程中金融机构依然持有大量高碳资产,量化评估以及监控此类资产在多大程度上暴露于环境和气候相关的风险不仅是监管机构的期待,也是金融机构提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工作。监管机构高度关注气候与环境相关风险,防范其演化成金融机构风险和系统性风险。2021年8月至11月,人民银行组织部分银行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考察“双碳”目标对银行体系的潜在影响。由于气候风险具有长期性、全局性、结构性等特征,一些传统的风险监测分析方法难以适用,如何转变思维识别气候风险因素,量化气候风险对投融资的影响,以及提升监测与管控投融资业务气候风险的能力,已经成为金融机构长期性气候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

挑战三:如何追踪和管理转型金融实践,提升数据信息的透明度。数据管理和信息披露在转型融资中尤为重要: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了解客户的转型策略、实施路径、转型活动的实际效果等;另一方面,为防止“漂绿”或粉饰高碳投融资活动,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对金融机构碳排放信息披露的要求提升,即“可测度、可核查、可验证”。2021年7月,人民银行正式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规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引导金融资源更加精准向绿色、低碳领域配置,对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范围、披露内容、披露精细度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机构提升识别、量化、管理环境相关金融风险的能力。目前,六省(区)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已先行试用,部分试验区已经实现了辖内金融机构环境信息全披露。但是,无论是行业和客户相关数据,还是金融机构自身的碳排放管理、投融资量化评估方法与基础数据收集,都存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