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美国大通胀历史的回顾与启示

来源:《中国外汇》2022年第17期

美联储将1965—1982年间的时段称为大通胀时期(The Great Inflation)。在这不到20年的时间里,美国经历了四次经济衰退,通胀水平创历史高点,失业率不断攀升。为应对高通胀以及经济衰退,美联储几位主席轮番上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当下欧美经济体应对重回40年历史高位的通胀,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对我国来说,了解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助于防范与抵御可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风险。

大通胀起因与恶化

二战后,世界工业国家同意建立全球货币体系。 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实行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在特殊情况下可调整)的双固定汇率制度。各国以美元结算其国际收支余额,美元可按照每盎司35美元的固定汇率兑换成黄金。由于二战后日本和欧洲重在重建经济,对美国商品和服务有很高的需求,故对美元需求很高。同时,当时美国持有全球约四分之三的官方黄金储备,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当时是安全的。但是到上世纪60年代之后,欧洲和日本的出口商品较美国的出口商品更具竞争力,美国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逐渐下降,美元需求也进而下降。与此同时,美元供给随着支出与发行大量增加,而黄金供应量仅有限增加。最终,外国持有的美元超过了美国持有的黄金。

美国在面临国际收支失衡的同时,国内危机也逐渐显现。在经历了近十年繁荣发展后,1969年美国发生了经济衰期,并持续到1970年。在这个阶段,美国失业率攀升至 6%,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的通货膨胀率升至5.4%。

Snipaste_2022-09-07_15-19-13.png

Snipaste_2022-09-07_15-19-20.png

1970年,阿瑟·伯恩斯(Arthur Burns)成为美联储主席(任期为1970—1978年)。对于美国经济处在高通胀低增长的困境,包括伯恩斯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和官员都认为,无法以一个可接受的失业率水平来降低通胀。在当时,保就业成为主要目标,抗击通货膨胀是第二要务。在这样的目标取舍下,美联储采取了扩张的货币政策。

1971年8月15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发布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旨在纠正美国国际收支失衡,同时缓解国内通货膨胀并降低失业率。其中,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就是关闭黄金窗口,使外国政府不能再用美元兑换黄金。在此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名存实亡。在新经济政策颁布后的1971年至1973年这段时间,美国通胀得到一定缓解,然而,随着美联储继续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胀最终也进一步上行,并遭遇一系列外部冲击。

一是第一轮石油危机。上世纪70年代初,阿拉伯国家针对在第四次中东战争(Yom Kippur War)期间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了石油禁运。1973年10月19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要求国会向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的紧急援助,此后,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宣布对美国实施石油禁运。从美联储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阿拉伯生产商对美国的石油禁运使得宏观经济环境进一步复杂化。不断攀升的油价推升总体物价水平走高,成为拉动美国CPI上涨的主要因素。

二是粮食危机。1972年,全球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了世界性的粮食欠收,进而导致了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包括大米、大豆、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产品价格都急速上涨。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应对全球范围出现的粮食危机。在这期间,粮食价格的快速上涨成为美国通胀恶化的又一诱因。

三是第二轮石油冲击。1979年中期,石油价格开始迅速上涨。这一次油价上涨部分因素是由于中东局势,但最主要的是石油需求激增。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工业国家经济活动旺盛,加之预防性需求共同导致了石油需求急剧增加。第二轮油价上涨与第一轮相比,价格增长更加极端,再次推动美国物价水平快速上扬。

1978年初,美联储采取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希望能够对抗不断上升的失业率。但最终,这些政策在抑制失业率恶化方面收效甚微,反而导致能源价格上涨转化为更普遍的通胀。尽管公众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以下简称“FOMC”)成员越来越担心美元贬值和通胀步伐加快,但委员会仍然对过于激进的加息政策犹豫不决,担心会扼杀脆弱的经济增长。上述态度使得美联储在“停停走走(stop-go)”中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978年4月的6.9%提高到年底的10%,未能有效抑制住急速攀升的通胀。

1979年美联储政策转向

1979年8月卡特政府任命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担任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强烈支持采用更激进的货币政策来打破通胀对美国经济的束缚。上任前沃尔克作为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一直认为应当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对抗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在其上任后,他指导美联储将联邦基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