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与成效

来源:《中国外汇》2022年第19期

人民币国际化表现为人民币的使用越出国界,在国际间发挥支付货币、投融资货币、计价货币和储备货币等货币职能。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的发布,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正式启动。从党的十八大提出“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目标以来的近十年中,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围绕国家战略布局,明确“人民币国际化”方向并稳慎推进。十年间,人民币的影响力由区域化趋向全球化,由支付职能为主到投融资、计价、储备等货币职能均有增强或新突破,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年间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的主要进展

笔者分别按照人民币在国际间发挥支付货币、投融资货币、计价货币和储备货币四种职能的角度来梳理十八大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进展和成效。

在促进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发挥支付货币职能

人民币在国际间发挥支付货币职能主要建基于国际贸易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改革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推动我国外贸总量稳步上升。2013年,中国以4.16万亿美元的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成为排名世界第一的货物贸易大国。国际经贸格局的变迁促进了国际货币体系逐步演变,以结算支付货币为基础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提上议程。越来越多市场主体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始接受以人民币进行支付结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持续增长;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因素推动下,2015年人民币结算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一度达到26%。最近数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跨境电商等新业态的加入,众多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人民币跨境支付与结算的需求日益增加。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让不少国家深刻认识到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开始寻求可替代并且安全可控的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建立国际间人民币支付结算体系的需求与紧迫性再次提升。

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政策框架逐步完善。随着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需求的增加,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建立人民币支付结算政策框架、完善以人民币支付结算为核心的金融基础设施,提高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的效率。从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关于简化跨境人民币业务流程和完善有关政策的通知》,到2022年7月实施的《关于支持外贸新业态跨境人民币结算的通知》,一系列的政策逐步扫清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障碍,搭建起人民币支付结算的政策框架。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重要性与日俱增。2015年10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一期投产上线,客户汇款和金融机构汇款业务以实时全额结算方式处理,清算效率与安全性得以提高。2018年6月,CIPS二期投产上线,以更为节约流动性的混合结算方式,进一步提高人民币跨境和离岸资金的清算、结算效率。2022年6月,CIPS上线支付透镜服务,人民币跨境支付效率、透明度持续提升。截至2022年6月,CIPS系统覆盖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者共1341家。其中直接参与者76家,较2015年上线初期增加57家;间接参与者1265家,较上线初期增加约6倍。CIPS已逐渐成为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的主渠道,重要性与日俱增。

人民币在国际间发挥支付货币职能既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金融稳定。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统计,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从2012年的第14位攀升至2022年8月的第5位。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结算金额由2012年的2.88万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7.94万亿元。人民币支付职能的提升在企业跨境贸易便利化、规避汇率风险与减少汇兑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支付职能提升过程中所建设的金融基础设施,更是为我国的金融安全提供了根本保障。

借助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在国际间发挥投融资货币职能

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为人民币国际化打开新的局面。跨境支付结算的货币职能,夯实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期路径,仅依靠跨境支付结算,人民币仍不足以真正取得国际货币地位。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2014年起,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RQDII)制度、“沪港通”机制、跨国公司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等多项跨境互联机制先后推出,打通了人民币跨境投资渠道。2015年的“8·11汇改”后,由于内外部因素共振,人民币出现阶段性的贬值预期,使人民币国际化遭遇明显阻滞。但2016年3月发布的“十三五”规划仍坚定提出“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人民币资本走出去”。此后一个阶段,“一带一路”成为人民币“走出去”的重要机遇。

Snipaste_2022-10-11_14-53-48.png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为人民币跨境投融资的重要合作伙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多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广阔,且处在工业化发展的早期,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因此逐渐成为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新热点。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宣告成立,这一新型跨境投融资机制助推人民币走向海外,更大范围发挥作用。自2016年起,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每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额在同期新签合同总额中的比重均超过50%。2015年至2022年7月,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金额已超1200亿美元。同时,众多“一带一路”重点项目的迅速开展,使资金供求产生较大缺口。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入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以熊猫债等方式开展投融资活动。2016年以来,波兰、阿联酋、匈牙利、菲律宾、葡萄牙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先后发行熊猫债券,累积发行规模超百亿元人民币。

2018年以来金融市场的新一轮对外开放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新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2018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的新一轮对外开放措施加速推进。在投资额度上,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的额度要求于2019年9月全面取消;在机构股权比例上,银行、证券、保险外资股比限制陆续放宽乃至取消;在互联互通制度上,“互换通”“沪伦通”启动,“沪港通”“深港通”机制也实现了进一步优化。在岸金融市场持续扩大开放的同时,人民币离岸金融体系也在同步建设。2018年2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实现在香港常态化发行央行票据,引导离岸人民币市场优化结构、均衡发展。离岸市场的可投资人民币资产也逐渐丰富,以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为代表,其推出的人民币保险产品、人民币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人民币理财产品等兼具创新与体系化。2021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明确提出打造境内人民币离岸金融体系,境外投资者拥有更多渠道投向境内市场。在岸与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并行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新一轮动力。

Snipaste_2022-10-11_14-54-22.png

Snipaste_2022-10-11_14-54-36.png

人民币国际化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已经从以结算支付为主的路径转向了投融资为主的金融路径。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中,资本项目金额及其占比分别从2015年的4.87万亿元、40%提升至2020年的21.61万亿元、76%。进一步细分来看,资本项目下的直接投资项自2015年的2.32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81万亿元;证券投资项在2020年达到16.50万亿元,占资本项目之比超76%。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人民币投融资职能的深化既降低了国内主体的境外融资成本,推动人民币资本“走出去”,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也激发了境外主体在中国开展投融资业务时的人民币需求,并引入了优质国际金融资源与竞争机制,倒逼国内资本市场加速改革。

从官方推动到自发实现国际计价货币职能

从国际经验看,货币的计价职能对于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非常重要。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迅速与石油结算建立联系:国际石油贸易以美元计价结算,产油国的石油出口盈余投资于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石油美元”充分体现了货币计价职能的重要性,为美元的国际货币霸权地位能够延续至今奠定基础。

政府部门在涉外经贸统计中逐步推广以人民币计价。2013年1月,海关总署首次增加公布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统计数据,并于2014年全面发布以人民币计价统计数据,商务部等部门相继增加公布以人民币计价的相关统计数据,人民币在涉外经贸统计中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

在国际间期货市场和大宗商品定价领域逐步发挥人民币计价的职能。2016年4月,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首个以人民币计价的“上海金”。同年9月,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业务上线并引入境外投资者,实现在岸资金与离岸资金的深度融合。2018年3月,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日均成交量在当年已成为全球第三名。此后,伊朗、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多个产油国相继使用人民币直接结算石油。俄乌冲突爆发后,沙特也加速与中国谈判以人民币结算石油贸易。此外,以人民币计价的铁矿石期货、PTA(精对苯二甲酸)期货、国际铜期货等也陆续上市。2021年11月起合格境外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获准新增参与商品期货、商品期权、股指期权三类金融衍生产品交易。2022年9月,国内多家期货交易所宣布向合格境外投资者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开放以上三大类共41个品种的交易,包括23个商品期货品种,16个商品期权和2个金融期权。

十年来,人民币的计价职能从近乎空白起步,在微观与宏观层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微观层面,人民币计价职能的增强,使贸易投资中愿意以人民币进行计价的国家和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根据中国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的调查,在面临汇率波动时坚持以人民币计价的企业从2013年的2%提升至2021年的21%,有助于国内企业逐渐掌握定价主动权。在宏观层面,人民币实现了从一般结算货币向战略性商品计价货币的跨越,助推我国初步掌握相关资产定价权,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美元的依赖。

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吸引力稳步上升

人民币的支付、投融资、计价职能的增强与突破,为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提供了契机。近年来,人民币在双边货币互换、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流动性安排等方面开始显现储备职能,并呈现出可观的发展潜力。

双边本币互换是一国货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开端。货币当局的双边本币互换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帮助企业规避汇率波动风险、降低汇兑成本,促进双方的贸易和投资往来的重要手段。2008年金融危机后,一些国家对中国提出建立双边本币互换的需求。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三年间,近20个国家与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与中国人民银行新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截至2020年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已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其中22个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多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实现续签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于2022年7月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首份双边常备互换协议,互换总规模扩大至3.66万亿元。

人民币在SDR中的权重获得提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创设特别提款权(SDR)的目的之一是补充国际储备资产。2016年10月,人民币以10.92%的权重被纳入SDR,权重处在美元、欧元之后的第三位,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地位获得正式认定。2022年5月,得益于我国出口占比、官方储备占比以及外汇交易占比的上升,人民币SDR权重上调至12.28%,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进一步提升。

2022年6月,国际清算银行(BIS)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共同制定人民币流动性安排(RMBLA),标志着人民币在发挥国际储备职能上实现了新的进展。首批参与方合计实缴900亿元或等值美元所构建的储备资金池,与BIS现有的流动资金安排形成良好互补,在市场波动时为参与方提供流动性支持,满足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合理需求。随着更多国家和地区央行的加入,在此安排下的储备资金池规模将持续扩大,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在全球储备资产中的占比上升到2.88%。人民币资产在便利性、开放性与安全性方面的提高,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对外的货币合作,推动人民币的储备职能持续增强,使人民币的影响力由区域化向全球化扩展。截至2022年一季度,全球持有人民币储备资产3364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从2016年首次披露时的1.08%稳步上升至2.88%。在人民币储备职能持续增强的过程中,我国在国际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也因此提升,成为全球金融安全网的一支重要力量。不过,人民币的储备资产份额与SDR权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意味着人民币的实际接受程度与应用范围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也是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经验总结与未来趋势展望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顺利推进的背后是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从成为贸易大国到转型升级为贸易强国,从双向开放资本市场到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从提出“一带一路”的区域发展倡议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体系,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人民币国际化因此有了长足进展,体现为人民币支付职能、投融资职能、计价职能和储备货币职能的显著增强与交互推进,影响力沿着区域化向全球化的更大范围扩展。

近十年,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市场开放相辅相成。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逐步接轨,带动更多外资流入,助力以开放促改革的战略目标。人民币国际化也切实降低了国际经贸活动中的汇率风险乃至境外融资成本,帮助更多国内企业“走出去”,体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与出发点。人民币国际化还减少了国际货币体系对美元的依赖,并增强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推动全球金融秩序重塑,在世界百年变局下拥有更深远的意义。

展望未来,尽管人民币国际化仍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但过去十年的扎实发展基础和全球百年经济变局下的危机并存,将给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带来结构性、周期性的新机遇。“十四五”规划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出“稳慎推进”的基调,强调“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与“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人民币国际化将着重以需求为导向,在继续完善人民币支付清算设施与机制、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扩大人民币报价计价范围等改革措施的助推下,更好培育和满足国内外主体对人民币的需求。基于“新型互利合作”的需求带动,人民币货币职能的全面增强与国际货币地位的提升,将有力保障我国国家金融安全,并反哺于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安全与发展的统筹兼顾。

作者谢亚轩系招商证券研发中心战略研究部副总经理

作者罗嘉成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