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劳动密集型产业链外迁:研判与应对

来源:《中国外汇》2022年第23期

从全球范围看,遵循比较优势和效率导向,产业链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迁出、迁入已成为普遍现象。近年来,受生产要素成本上升、逆全球化思潮、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链的外迁亦有所加速。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步入关键期的背景下,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客观分析我国产业链外迁进程,顺应全球产业转移趋势,稳固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劳动密集型产业链外迁进程

笔者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投资两个视角分析我国产业链外迁进程,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链外迁已持续数年,外迁趋势较为明显。

从产品出口看,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我国外贸潜力得以全面释放,对外贸易迎来高速增长期,表现为主要出口产品占全球份额明显上升,但在2014年或2015年前后,服装衣着、鞋靴、旅行箱包、家具、电子通信设备(其中的装配产业链)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全球出口份额开始触顶回落。以服装衣着、鞋靴和旅行箱包三类产品为例,根据Wind数据,2015—2020年三类产品的全球出口份额分别由38%、42%和47%下降到31%、31%和35%。同一时期,我国出口结构内部进行调整优化,电力机械、机械设备等其他产业的产品出口占比增加,劳动密集型等行业的产品出口占比逐步下降。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5—2020年,服装衣着、鞋靴和旅行箱包三类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由8%、2%和1%变动为5%、1%和1%。

从直接投资看,近十年,在国内经济结构优化和生产要素成本变化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外资对我国的投资重心逐步转向商业服务、科技研发、通信计算机等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业,相应减少了在低端制造业的投资比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2021年,外商对我国制造业的直接投资金额由495.91亿美元下降为337.31亿美元,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从46.9%降为19.4%。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情况看,近十年来我国在制造业等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明显增加,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2020年,我国对东盟国家的制造业直接投资规模由4.86亿美元增加至63.38亿美元,制造业直接投资规模占我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规模的比重从11%上升到39.5%。

本轮产业链外迁的主要原因

回顾近现代世界经济史,全球范围内已发生四次大规模、大范围的产业转移,当前正经历第五次产业转移。其中,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链外迁是本轮全球产业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外迁的背后,既有企业在产业发展规律支配下进行经营策略调整的影响,也有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等外部冲击的影响。

生产要素成本变化、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是产业链外迁的“源动力”。上一轮全球产业转移中,我国凭借劳动力总量大、成本低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承接发达经济体的外迁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在劳动力、能源、物流等方面的成本优势逐步下降,企业经营利润空间日益收窄,驱使劳动密集型等产业向东南亚等生产成本更具优势的区域转移。另一方面,日本、韩国等后发经济体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要实现经济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不断向产业链上游攀登是必由之路。随着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国内部分企业开始主动进行全球布局,将低附加值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外。

逆全球化思潮和新冠肺炎疫情使各国更重视产业链的安全性,成为我国产业链外迁的“加速器”。中美经贸摩擦推高我国相关出口产品的关税成本,促使一些成本敏感型企业将产业链向更具生产成本优势的国家迁移。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国开始在供应链的安全性、成本、效率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全球产业链重构趋势明显,呈现“近岸化”(生产能力更加靠近发达国家本国市场)和“分散化”(产业链在全球分散布局)的特征。

理性分析产业链外迁影响

正确看待产业链外迁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是有利于构建以我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