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中国式现代化的金融使命

来源:《中国外汇》2023年第1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中国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金融使命的履行状况、金融功能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步速和实现程度。

中国金融发展的使命和功能

“使命”一词的基本含义是应尽的职责、应完成的任务等。2017年7月,在全国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位一体”(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金融工作任务,实际上指明了中国金融发展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中,实体经济创造着物质财富和对应的价值。金融存在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持续推进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化、保障再生产循环顺畅、提高运作效率、化解相关风险。这决定了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2019年2月22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攻坚战,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进一步丰富了金融使命的内涵。

金融使命通过发挥金融功能而实现。诺奖获得者罗伯特·莫顿曾从微观角度认为,金融系统执行着跨时空配置经济资源、管理风险、支付结算以完成交易、分割所有权、价格信息、激励机制等6项功能,强调“金融职能比金融机构更为稳定”。如果不局限于微观角度,金融职能还应包括:第一,调控资金配置和金融资产配置,引导经济资源的再配置。货币政策、存贷款、利率、汇率等在这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通过金融产品的交易推进经济利益(或财富)的再分配,其中,债券、股票等金融市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在识别、评估、组合和管理风险的过程中,既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又维护经济安全。

各项金融功能的发挥程度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金融活动的基本理念和取向。在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基本理念的条件下,各项金融活动围绕实体经济的需求展开,容易形成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格局,金融功能能够得到较好的发挥。与此不同,如果金融机构以自我服务为理念,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需求,就将引致金融泡沫乃至金融危机。这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成因。二是金融活动的体制机制。各项金融功能的发挥以市场机制为前提。在实行计划经济或其他非市场化体制机制的条件下,各项金融功能不仅难以充分发挥,而且可能难以形成。从这个角度看,市场机制越健全越成熟,金融功能的发挥将越充分。三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从渠道、速率和覆盖面等方面增强了金融功能的发挥,数字金融更是大大推进了金融使命的践行进程。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功能将以空前的力度得到进一步发挥。

改革开放40多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足发展,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更加显现,在此背景下,中国金融的各项功能快速形成,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

中国金融践行使命的实践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是中国金融发展最快的时期。中国金融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履行使命,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第一,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有效。与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相协调,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了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运作,通过预调微调、精准施策有效满足了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货币需求。10年间,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货币政策取向从2010年的适度宽松转向中性,M2增长率从两位数回落到个位数,但始终大于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增速”,充分保障了经济金融运行中的资金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人民银行主动创设运用各种结构性政策工具,在实现精准滴灌的同时,推进了总量调节与结构性调节的有效协调,保障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资金平稳增长,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明显提高。

第二,运用组合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机制主要有三:资金供给量、价格(利率、股价和汇率等)和金融产品。2012年以来的10年间,中国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各项功能,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一是大力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小微企业贷款从2012年之前10.76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底的50万亿元,贷款余额中的小微企业贷款占比从19.64%上升到25.95%,基本实现了三个不低于。2020年以后,在防控疫情背景下,各类银行切实落实保就业、保市场主体,贯彻不盲目抽贷、断贷和压贷的政策,为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复商纾困。2022年9月,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58.04万亿元。

第三,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各类金融机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金融技术,创新了一系列普惠金融运作模式推进普惠金融的覆盖面,有效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提高。2021年底,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达到26.52万亿元,比2018年的13.39万亿元增长了近1倍。

第四,着力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2014年11月以后,银行体系连续6次降低了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从6%降到了4.35%,由此,实体企业每年贷款成本减少了1万亿元以上。在防控疫情期间,为了支持复工复产复商,银行体系通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机制,大幅降低了贷款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一度降低到3.15%),到2022年11月,一年期LPR依然维持在3.7%水平。另一方面,为了保就业保市场主体,2021年金融业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冲销坏账等举措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2019—2021年,商业银行体系核销了2.25万亿元坏账。此外,2022年3月,人民银行将多年结存的1万多亿元利润上缴中央财政,增强了中央财政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的能力。

第五,支持实体经济的科技创新。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开板,25家公司率先挂牌上市。到2022年7月,在科创板挂牌的公司已达437家,IPO累计融资额6400.8亿元,总市值超过了5.5万亿元。2021年,科创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超过883亿元,同比增长31%;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13%,新增发明专利7800多项,平均每家公司拥有专利108项。科创板已经成为了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金融平台。

第六,强力推进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业态的发展。近10多年来,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科技革命开启了数字化时代,形成了数字经济。2021年数字经济创造的GDP达到45万亿元,比2012年增加了3倍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1.6%上升到39.8%。在数字化过程中,金融体系积极探索新机制和新业态,推进了数字金融的大发展。一是形成了数字金融服务新模式,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子支付和网络借贷等新型金融活动工具,大大提高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2021年,银行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