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解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中国2022年度第四条款磋商报告

来源:《中国外汇》2023年第5期

2022年11月,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以下简称《协定》)第四条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我国开展2022年度经济金融政策磋商评估。IMF认为,中国经济在新冠疫情初期实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复苏,但此后疫情反复、房地产行业收缩及全球需求疲软影响下经济增长有所放缓;此外,IMF还就相关领域问题、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提出政策改革建议。对此,笔者认为,应客观辩证看待磋商评估结论,吸收科学有益观点,及时回应不合理评价,做好预期引导。展望未来,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我国将继续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及多边合作机制改革建设,以我为主,合作共赢,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背景:IMF第四条款磋商基本情况

第四条款磋商历史沿革与主要内容

为重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1944年7月,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并签订《协定》,议定二战后成立IMF,明确其宗旨是确保国际货币体系有效运作,具有对成员国家宏观经济金融政策评估监督职能。

根据《协定》第四条要求,IMF定期与成员政府(包括中央银行、财政部门、金融部门等)双向政策对话磋商,与利益相关方(包括私人部门、智库机构、商业银行等)会谈调研,研讨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以及相关政策,重点关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金融风险及脆弱性问题、结构性问题等,评估可能产生全球溢出效应、影响稳定性的风险,提示成员政府优化政策,靠前发力“治未病”,协同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和全球经济金融稳健运行。

IMF&中国2022年度第四条款磋商情况概述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高效高质增长,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样本。IMF高度关注并重视对我国经济金融评估监督,从1981年开始定期率团来华磋商。

2022年11月,IMF中国代表团与国务院有关部委、学界人士、私人部门等近20家单位,线上开展2022年度第四条款磋商,就经济前景、改革进展和挑战以及政策应对措施深入交流意见。2023年2月3日,IMF发布《2022年中国第四条款磋商工作人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23年2月10日,IMF发布部分问题专题报告,为磋商主报告补充内容)。整体看,相较往年,2022年度磋商突出聚焦疫情防控、财政货币政策、房地产问题、结构性改革、气候治理、国际合作等热点问题。

聚焦:2022年度第四条款磋商重点

疫情防控:重新校准 安全放松

防疫政策因势调整。《报告》认为,新冠疫情初期,中国采取“清零”策略迅速渡过危机,经济逆势复苏并维持超低死亡率,在全球经济关键时期大幅增加医疗用品供应。近期奥密克戎变异株肆虐,严重损害经济活动,不确定性加剧。中国防疫措施虽因势调整,但私人消费投资持续滑坡滞后。2022年底放松防疫政策,但转向快于预期。

逐步退出剩余防疫措施。《报告》建议,在全面取消防疫措施前,加快疫苗接种步伐,维持高接种率和防护效力;加强前瞻性沟通,使企业和家庭对政策变化保持预期,降低不确定性;扩大地方医疗卫生系统规模,审慎部署财政纾困措施;迅速提升医疗能力,加强抗病毒药物供给。

财政政策:加强社会保障 促进再平衡

财政支持公共投资效果低于向家庭转移支付。《报告》认为,中国长期依靠增加公共投资抵消外生需求冲击,财政支持公共投资的稳经济有效性低于为家庭提供的定向支持。

健全更高累进性和支出乘数的财政框架,保障经济复苏,促进再平衡。《报告》建议,系统性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财政支出优先向家庭倾斜,针对脆弱家庭实施临时性直接转移支付,降低过高储蓄率,提振消费需求,加速实现向消费拉动型需求再平衡转型;减少基本免税额以增加税收,取消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赁费用的扣除以扩大税基;开展个税改革,为低收入工薪阶层提供税收扣除;开展央地财政改革,解决地方财政失衡问题。

货币政策:用好价格型工具 优化汇率审慎管理

发挥价格型工具重要作用。《报告》认为,中国货币政策框架不断完善,但价格型工具使用频率有所下降。运用局部投影法比较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发现价格型工具刺激规模较小、易受周期性冲击的企业活动更有效,数量型信贷工具刺激大型企业提振经营更有力,但可能削弱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而价格型利率政策逆周期效果显著,应在周期波动管理中发挥主要作用。《报告》建议,在当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较低且产出缺口为负的背景下,应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用好价格型工具,同时加强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管理,研究防止滥用数字人民币措施等。

增强汇率审慎管理灵活性。《报告》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叠加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急剧收紧导致的利差影响,中国资本流出和汇率压力加大。建议允许人民币汇率灵活调整、吸收冲击,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针对汇率变动引起的资产负债表效应问题,加强审慎措施;弱化资本流动管理,强化基于宏观审慎管理的经济调整和汇率弹性,仅限于市场环境混乱时使用外汇干预措施。

房地产市场:全力遏制风险 维护金融稳定

房地产压力累积,金融脆弱性上升。《报告》认为,中国房地产行业下行叠加经济增速放缓,加剧非金融行业因高债务而产生的脆弱性和金融行业压力。

协同加力遏制风险,解决房地产问题。《报告》认为,应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快解决房地产压力引发的相关问题及风险:重组陷入困境的开发商,改革住房预售制度;推动结构性改革及房地产行业转型,加强社会保障体系,降低过高家庭储蓄;遏制表外融资活动、解决地方国企债务问题等。同时,加强银行审慎监管,深化金融脆弱性识别体系建设和重建缓冲,逐步取消与疫情和房地产救济措施相关的监管宽容政策。

气候治理:力促电力改革 健全气候融资体系

亟需推进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报告》认为,过去20年电力系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随着增长放缓且减排目标确立,环境效益重要性增加,传统电力系统难以满足要求,市场化仍不足。虽然中国可再生能源为世界领先,但不均衡复苏和极端天气事件加大了短期气候目标实现难度,且最大一部分排放与能源直接相关。中国将超额实现碳达峰目标,帮助缩小全球减排目标缺口,要稳妥应对气候变化,提升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TS)有效性,电力改革势在必行:允许电价根据市场灵活波动;完善省际电力交易平台协调调度,发展辅助服务市场和潜在容量市场;扩展电网系统,扩大配套服务规模;转向经济配电,提高区域电力贸易水平,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