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贸易金融数字化场景建设实践与思考

来源:《中国外汇》2023年第6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商业银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贸易金融是贸易活动的“血液”,是商业银行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数字化转型和发展势在必行。

拓展用户是贸易金融数字化的发展目标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Gartner对数字化(Digitalization)进行了定义,数字化是指利用数字技术来改变商业模式,并提供新的收入和价值创造机会,是转向数字业务的过程。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不管从全球认知还是从国内实践看,数据和科技都是数字化的关键词,大数据和金融科技也成为近年来商业银行数字化探索领域的高频词。

贸易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但参与方多、交易流程长、信息交互复杂,这些痛点推动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较早开展了数字化的尝试。贸易金融数字化是通过数字化设备、数字化服务和数字化技术所产生的新的贸易金融交互机会和业务场景,是对传统贸易金融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的颠覆性改变。商业银行在贸易融资数字化领域下功夫,拓展用户是重要的源动力,用户的拓展不仅仅体现在客户数和业务量的增长,更体现在客户需求的更好满足和客户体验的进一步提升,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金融工作的“人民性”。

归纳起来讲,贸易金融数字化先后经历过线上化、平台化、智能化三个阶段,主要体现在将贸易金融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主要载体是企业网银、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支持企业在线提交业务申请和交易单证。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外汇局”)开展电子单证审核推广后,贸易金融业务已全面进入线上化时代。平台化主要体现在渠道与场景的深度融合,依托海量数据交互,商业银行将贸易金融服务的入口直接嵌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类场景中,极大提升了客户体验。“渠道场景化”“场景渠道化”是对贸易金融流程的重塑,“让数据多跑路”使得“让客户少跑腿”成为了现实。贸易金融的智能化时代即将到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运用将会显著提升贸易金融的智能化水平,银行服务与客户需求更加匹配,并且能够不断自我学习、自我适应、自我校正,贸易金融业务将会变得更聪明、更有温度。

搭建场景是贸易金融数字化的发展载体

绝大多数贸易金融数字化实践处于平台化阶段,而平台化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等特征,一经推出往往会经历爆发性增长。平台的生命力,关键在场景。不管是监管机构、企业,还是商业银行,甚至是科技公司,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纷纷在各自熟悉的贸易金融领域搭建起一个个场景。

一是监管机构搭建的场景。监管机构依托金融科技持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化监管和服务。中国人民银行搭建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并于2022年升级为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实现票据业务全流程线上操作,为票据市场发展提供新支撑;推广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支持信用证、福费廷、保理、保函等相关的发票登记查询、跨行报文交互等功能,为供应链金融发展保驾护航。外汇局打造“数字外管”平台,涵盖数据申报、业务办理、数据查询、业务监测、系统管理等多个场景,支持市场主体通过“网上办、预约办”等方式办理外汇业务,提升外汇便利化水平;创新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依托区块链技术在政府、保险、银行、企业等多部门间建立可信信息交换和实时核验渠道,助力稳外贸稳外资。国家口岸办牵头承建了“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成为外贸企业办理报关报检报税等业务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商业银行与保险机构积极与中国海关总署“单一窗口”开展对接,将金融服务整合到“单一窗口”的标准应用中,提升企业结算和融资的业务办理效率。

二是企业搭建的场景。如果说互联网的“上半场”是“消费互联网”竞争,那么“下半场”则是“产业互联网”竞争。在商业银行加快贸易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很多企业也在加速产业数字金融发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