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近期国外银行危机事件的政策启示

来源:《中国外汇》2023年第7期

2023年3月10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正式宣布硅谷银行破产,此次破产事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金融业最大的倒闭案。随后,美国签名银行和瑞士信贷银行相继倒闭,市场恐慌情绪逐渐蔓延,各国投资者对银行业经营状况进行更多审视,金融业整体承压。事件发生后,美政府立即通过设立过桥银行、提供紧急贷款等方式对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进行救助,瑞士政府则是通过市场收购和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方式进行救助。

目前看,美国和瑞士政府当局针对问题银行的救助或处置速度快、透明度高和可预期性强,措施收到较好效果,暂时缓解了重大风险。当前国外银行风险事件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直接冲击有限,但是,未来国际银行业风险是否进一步传染升级,值得重点警惕。

相比美国银行业,我国银行业整体流动性保持稳健,内外共振风险较低,但存在较为显著的结构性问题,尤其中小银行化险形势较为严峻。金融管理部门应汲取近期国外银行危机事件教训,保持货币政策相对稳定性,强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监管,推动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稳妥推进问题机构化险,健全问题机构处置长效机制,确保金融整体稳定。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政策相对稳定性

美联储前期超发货币、后期激进加息收紧货币导致整体金融环境如“过山车”般剧变,刺破了资产价格泡沫并对经济金融系统产生冲击,金融体系内的风险逐渐暴露出来,银行业流动性普遍承压,导致挤兑危机出现,使得美政府面临推动经济增长、抑制通胀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三重难题。对于我国而言,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周期仍会处于下行阶段,应保持宏观政策在中长期的相对稳定性,避免政策急剧转向影响市场的预期和信心。

一是坚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和结构优化的原则导向。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宽松货币政策,不搞政策过快转弯,保持政策稳定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结构上,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同时备足小微和科创企业信用风险偏大的政策应对方案。

二是有效统筹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政策。人民银行应继续深化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提高货币政策执行透明度,加强对公众预期的管理,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为货币政策的高效实施和银行业的平稳运行营造良好的环境。应重视银行风险承担效应,积极开展宏观审慎压力测试,避免宽松货币政策诱发银行过度风险承担,加大顺周期效应、系统重要性和外部风险冲击的政策应对准备。

三是逐步实现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向价格型工具过渡。对于数量型工具要控好“量”,根据经济增速情况合理安排与调节货币政策的扩张与收缩,同时加强逆周期调控,保障社会适当的融资规模和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对于价格型工具要调好“价”,健全利率走廊机制,重视资金价格变化,规范商业银行经营行为,避免银行为追求利润过度承担风险,统筹好各个政策利率关系,使利率在金融市场与信贷市场之间的传导更加有效。

金融监管机构要强化对中小银行流动性监管,稳妥推进问题机构化险

此次美国银行破产倒闭与2018年后特朗普政府放松金融监管紧密相关。《经济增长、放松监管和消费者保护法案》的出台使得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认定标准大幅提升、中小银行的监管标准和业务限制放松,积累了较大的风险,特别是期限错配下的流动性风险。虽然硅谷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账面数据都相对稳健,但却在48小时内宣布破产,可见流动性风险是核心冲击。

一是监管机构应持续加强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强化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例(NSFR)监管,充分进行流动性压力测试并优化流动性管理。在提升监管的精细化程度同时,坚持强调不同等级银行机构之间、不同类别风险之间的结果可比性和监管一致性。

二是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要发挥重要作用。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强化对中小银行的事前、事中引导,注重日常管理而非时点监管,对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实现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监管,特别是重点关注资产负债情况和流动性状况。此外,借鉴此次硅谷银行的教训,即使采用多元化的分层监管,中小规模银行也要适用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流动性匹配率的最低监管标准,切不可疏忽大意。

三是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和报表披露工作。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不应仅局限于部分指标,应建立综合的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特别是以动态指标及时进行事前预警,规避静态指标滞后的弊端。因为部分指标表现优异不一定意味着低风险,更应明确银行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风险管理职责,特别是在面对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等易引发流动性风险敞口时,应要求商业银行及时披露报告,并在银行内部设置流动性风险评价指标警戒线,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要把握好动态平衡

无论是硅谷银行、签名银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