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强化金融支持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外汇》2023年第10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时代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全面拓展了我国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促进了共建国家和全球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作为资源配置的关键角色,金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促进要素合理流动,推动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作用。面对新形势,要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功能、提升资金融通便捷性,继续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

十年来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取得积极成效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项目推进的润滑剂和血液。作为五通之一,资金融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十年来,我国积极推进资金融通领域合作,金融支持和保障“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的能力和作用不断突出。

金融合作机制加快构建

十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商签多项金融领域合作协议,促成务实成果。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截至2022年7月底,我国累计与20多个共建国家建立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10多个共建国家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0年末,共有11家中资银行在2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80家一级分支机构,手机闪付、二维码支付等创新业务为众多共建国家金融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包括我国在内的29个国家财政部门共同核准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推动各方共同建设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多元化融资体系,为突破“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融资瓶颈提供了基本思路,提升融资的可持续、包容性。我国还在借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低收入国家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国家实际情况制定债务可持续性分析工具《“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国内和共建国家金融机构、国际机构在自愿基础上使用,助力共建国家提升债务管理能力。

融资渠道和主体更加多元

我国发起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丝路基金以及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等,与多边开发银行联合筹建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有效拓展了共建国家投融资渠道。截至2023年4月末,亚投行的成员数量由启动运营时的57个增至106个,覆盖全球81%的人口和65%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成员数量仅少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第二大国际多边开发机构。中国证券行业设立多个“一带一路”主题基金,建立“一带一路”主题指数。商业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力量更加显著,与共建国家主要银行建立了银行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已覆盖45个国家和地区的85家金融机构,合作落地超过55个沿线项目,承贷总金额达427亿美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建立联合能力建设中心,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优化宏观经济金融框架提供智力支持。与世界银行、亚投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共同成立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推动国际金融机构及相关发展伙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支持和保障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增大

金融支持和保障项目建设的力度不断增大。2022年,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09.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3%,累计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1400亿美元。中资金融机构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的资金超过了4400亿美元,金融机构自主开展的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超过3200亿元人民币,中国的资本市场为相关企业提供的股权融资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企业在中国境内发行的熊猫债超过650亿元人民币。截至2022年底,亚投行累计批准191个项目,撬动包括私营部门在内的各类资本超过850亿美元,惠及33个亚洲域内与域外成员。丝路基金坚持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运作原则,截至2022年底,累计签约项目70余个,承诺投资金额约215亿美元,包含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阿联酋哈里发二期码头、缅甸铁塔等,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积极进展

十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积极进展,有力促进了与共建国家间经贸合作。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为5.42万亿元,占同期人民币跨境收付总额的14.8%。第三方跨境支付规模从2016年的3452.4亿元快速增长到2021年11246.9亿元,增加257.7%。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2023年3月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为2.26%,稳居全球第五大货币地位,与2月相比,人民币支付金额总体增加了25.04%。根据联合国及相关国家央行公告,南非、肯尼亚、尼日利亚等国已经将人民币作为重要储备货币,津巴布韦和安哥拉已经承认人民币为法定货币。

当前推进资金融通工作面临新形势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全球性通胀、供应链不稳定以及地缘政治博弈引发的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给推进资金融通工作带来一些新机遇和新挑战。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止

2023年以来,受美联储连续加息等因素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3月10日,全美第16大银行、硅谷最重要的商业银行硅谷银行倒闭,引发一系列震荡,随后美国银门银行、美国签名银行相继倒闭,瑞士信贷银行因新披露财报问题股价暴跌,被瑞银集团收购。短短一个月后,金融业第二波“海啸”来临,4月17日,管理规模近3.5万亿美元的资管巨头美国道富银行因财报“暴雷”股价暴跌18%;位居美国银行业第15位、总资产达2329亿美元的美国第一共和银行流动性持续弱化,5月1日宣告倒闭;西太平洋合众银行、阿莱恩斯西部银行、第一地平线银行等股价跌幅均超30%。目前,美联储加息尚未停止,货币紧缩周期仍然继续,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仍将持续。危机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国际金融乱局带来的是传统金融格局的大洗牌,给我们加速推进资金融通工作带来更多机遇。

国际货币体系加快多元化

美国滥用金融霸权,配合“长臂管辖”,将金融武器化,对外实施制裁,引起了多国警惕。特别是乌克兰危机发生后,美国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并推动欧洲把俄罗斯排除在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系统之外,包括印度、巴西、俄罗斯、中东、东南亚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寻求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进程加快。根据英国欧利盛SLJ资本数据,2003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3,到2021年占比降至55%,而2022年进一步降至47%。在国际货币多元化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速度加快,近段时间趋势更加明显。据环球网报道,阿根廷经济部长马萨近日宣布,阿根廷政府将启动中国进口商品人民币结算机制,从中国进口商品时,不再支付美元,而是使用人民币;据光明网等媒体报道,孟加拉国和俄罗斯商定同意使用人民币支付俄罗斯在该国建设的核电站项目的部分款项,约为3亿美元;伊拉克允许与中国的贸易直接以人民币结算等。国际货币体系加快多元化,为推动资金融通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与共建国家开展合作时使用人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