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对国际收支统计居民原则的思考

来源:《中国外汇》2023年第11期

国际收支统计是四大经济账户统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可全面反映一国涉外经济发展和变化。当前国际收支统计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居民原则为其中之一。从历史发展看,“居民”成为国际收支统计的核心概念源于国际收支统计的总体目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标准框架下,“居民”概念的讨论不断深化与完善。居民原则下,国际收支统计的范围取决于居民身份,这与以地理位置或所有权等其他要素为基础的涉外收付统计存在显著差异。现实中,对居民原则的正确理解既有助于准确进行国际收支申报,也有助于正确解读国际收支统计数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居民原则的发展沿革

“居民”成为国际收支统计的核心概念源于国际收支统计的总体目标

1948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国际收支手册第1版(BPM1),奠定了全球各报告国/地区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送国际收支统计数据的标准框架。BPM1开篇就对国际收支的范围进行了阐述:国际收支的总体目标是显示国民经济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该联系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实物与服务的流动,二是金融支付和义务的流动。为覆盖这两个层面,国际收支被定义为“报告国居民与其他国家居民间所有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上述定义包含两大核心概念,一是居民,二是经济交易,两者分别作为国民经济的交易主体和交易内容为国际收支统计划定了边界。因此,“居民”这一概念成为国际收支统计的核心概念源于国际收支统计的总体目标,其后续发展并未脱离这一目标,而是由国民经济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复杂化推动。

国际收支手册对“居民”概念的讨论不断深化与完善

202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统计委员会结束了对国际收支手册第6版(BPM6)更新过程的第一阶段讨论并开始第二阶段。根据计划,国际收支手册第7版(BPM7)将于2025年3月正式发布。从内容看,BPM1-BPM6对国际收支统计“居民”概念的讨论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BPM1-BPM3中,对“居民”概念的讨论按“个体”“机构”和“国际机构”进行,主要为罗列式,如个体居民包括永久居住在报告国的公民、外交及领事馆人员等,内容总体较单薄。BPM4-BPM6中,对“居民”概念的讨论明显深化与完善,“居民地位”的认定标准更加清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点明“居民地位”与“经济领土”的关系。BPM4-BPM6中,“居民地位”与“经济领土”的关系得到明确说明,具体地,当一经济领土为一机构单位的主要经济利益中心时,该机构单位为该经济领土的居民。其中,主要经济利益中心的判断取决于以下因素:场所属性,即是否在一经济领土内拥有某种场所、住所、生产地或其他建筑物;时间属性,即是否在一经济领土内无期限或有期限但长期地从事经济活动;规模属性,即是否在一经济领土内从事大规模经济活动和交易。

二是对各类居民主体的讨论更加细致。BPM1-BPM3中,“居民”被分为3大类,BPM4-BPM6中,“居民”这一概念按不同类别主体得到进一步细分。如在BPM6中,机构单位按经济目标、职能和行为被分为非金融公司、金融公司、广义政府、住户等7大部门,以及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以外的存款性公司、货币市场基金等15个子部门;在居民地位的专门讨论中,则包含住户、企业等3个大类,以及学生、病人等13个细分项。

三是将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经济交易主体形式纳入考虑。如特殊目的实体(SPEs),在BPM6中,SPEs被归入“很少或几乎没有实体存在的灵活公司结构”,相关结论为:该类主体若是其所有者所在领土之外的另一领土内的居民,则一直作为单独的机构单位处理,其居民地位取决于设立或注册地。又如跨国企业,在BPM6中,跨国企业被归入“机构单位和企业之外的统计单位”得到讨论,即,跨国企业并不属于国际收支的统计单位。这是因为,国际收支统计关注的是一个经济体的宏观经济统计,因此不会将不同经济体内的实体汇总在一起。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