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融合发展的实践及展望

来源:《中国外汇》2023年第15期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进行政策、设施、贸易、资金和民心等“五通”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基于六廊六路和多国多港建设框架,各地区着力打造“一带一路”门户枢纽,形成连接廊路和陆空海港的各类通道,促进了要素、商品流动,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推进各国政策、制度、规则对接,目前,中国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

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党中央、国务院在2013年决定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中国自贸试验区是以制度创新为主要手段,对外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实现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它在某些功能上类似于自由贸易园区(Free Trade Zone,FTZ),但又被赋予了更多的探索使命和任务。自贸试验区内一般同时包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施类似FTZ 的政策,主要开展贸易便利化改革;在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主要开展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监管法治化等方面的改革探索。

自2013年9月27日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起,我国累计建立起21个自贸试验区,按地理位置和发展特征划分,目前已有10个沿海自贸试验区、8个内陆自贸试验区和3个沿边自贸试验区,形成梯度分布和全方位的开放格局。由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地经济实力和开放水平高低悬殊较大,中国要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在区域上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三类自贸试验区的地理位置、开放特点和发展模式,与各自承担的“一带一路”功能联系重点存在明显差别,因此各类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的对接方向、内容及融合特征也不尽相同。进一步来看,自贸试验区重点是制度改革和创新,在投资管理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制度、综合监管制度和政府职能等方面寻求突破,比如实施“负面清单”的投资管理、“境内关外”的贸易监管模式、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服务业对外开放、跨境融资便利化以及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率先试验等,均是自贸试验区制度改革和创新的重大内容,同时也是共建“一带一路”亟需破解的难题和困境。通过在自贸试验区内先行先试,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探索路径、选择方式、提供方案。因此,共建“一带一路”可以将自贸试验区作为开放窗口和先试先行的区域,创造可推广复制的经验,形成内外循环、区域联动、积极互动的局面。

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融合发展的实践

沿海、内陆和沿边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对接

沿海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窗口,以港口开放为主要特征,重点扩大海上和航空贸易,推动服务贸易,以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方向的对外开放;联通世界的多国多港,同时分别服务国家区域战略,如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

内陆自贸试验区承担中国经济内循环的重要节点功能,重点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分别服务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在发展丝路航空贸易的同时,积极打通陆上通往中亚、欧洲的通道,连接新亚欧大陆桥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着重打造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经开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和优势,加快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大力建设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亚欧陆海东西南北出境大通道以及陆海新通道,以中欧班列为载体,形成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支撑,推动内外运输、贸易和产业协同发展,打造面向欧亚的“一带一路”陆港主枢纽;加快发展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和国内枢纽城市。

沿边自贸试验区中,黑龙江建设面向中蒙俄经济走廊,连接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对接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提升地区开放水平,打造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中心枢纽。云南通过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合作发展,建设连接南亚东南亚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形成面向南亚和东南亚的辐射中心与开放前沿。广西重点推动中国-中南半岛走廊发展,通过深化与东盟的合作、建设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探索沿边地区开放发展。

自贸试验区推进“一带一路”产业链跨境合作

产业链跨境合作,是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融合发展的又一种重要方式。具体的做法就是自贸试验区和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贸易、产能合作以及产业链互动。2013—2022年,相关中间产品出口占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比重由49.8%升至56.3%,中国的纺织品、电子元件、基本有机化学品和汽车零配件等商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迅速。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签约3000多个合作项目,投资规模近1万亿美元,形成国际合作“范式”效应。产业链跨境互动合作,带动了投资、生产和贸易,打破区域边界,整合和利用全球资源与人才等要素,有助于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优势。持续提升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各地自贸试验区支持企业在境外探索建设经贸合作区,不断创新产能合作模式(包括成立经济特区、“园中园”、保税区等),为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例如陕西自贸试验区形成中欧班列+中哈农业产业园模式,云南自贸试验区探索打造“自贸试验区+境外合作区”内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