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上海自贸试验区 积极发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作用

来源:《中国外汇》2023年第15期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回应。“一带一路”与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的最大契合点是开放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性公共产品,其主旨是推进国际间、地区间经济互联互通务实合作。自贸试验区是国家战略,通过主动开放、主动试验,率先建立同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营商环境,践行自由开放、合作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和经济全球化新秩序。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年来,全国各地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多领域开放合作机制,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探索政策支持体系,加强贸易、投资、金融、执法、人文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积极发挥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服务功能。与此同时,通过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融合,各地自贸试验区也赢得了新的开放空间与发展机遇,优化了国家开放战略的空间结构,提升了自贸试验区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平台功能。

2017年3月,国务院《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要求:自贸试验区要创新合作发展模式,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创新经贸投资合作、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国际化融资模式,探索搭建“一带一路”开放合作新平台,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市场要素资源配置功能枢纽,发挥自贸试验区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十周年之际,进一步梳理研判上海自贸试验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及未来进一步融合方向,有助于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上海自贸试验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及特点

上海自贸试验区强化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和贸易

当前,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新设企业累计约1377个,主要涉及医疗健康、制造业、商务服务、科学研究等领域,利用合同外资约60亿美元。2017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后的首家独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上海兰京船舶管理有限公司、首家中外合作医疗机构——上海和睦家新城医院、沙特阿拉伯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最大投资项目——沙伯基础工业公司上海研发中心以及《中格自由贸易协定》首个项目——格鲁吉亚葡萄酒(上海)展示中心等相继落户。

在对外投资方面,截至2021年末,上海自贸试验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高达108个,中方投资额约180亿美元。这些投资主要呈现四大特点:一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服务全国的平台效应突显,50%以上境外投资企业来自其他省市;二是大型国有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大,振华重工、锦江集团、上汽集团、光明集团等均通过自贸试验区开展“一带一路”沿线投资业务,主要投向工程装备、食品、高科技等实体领域;三是股权投资企业集聚加速,知名企业如鼎晖、高盛等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境外股权投资基金;四是民营企业成为境外投资的重要力量,阿里巴巴、华信等民营企业凸显出民营资本的市场活力,其境外投资项目约占90%,主要对标互联网、贸易、研发等领域。

在对外贸易方面,2013—2022年,上海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增长约5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约20个百分点,规模占比则约30%。此外,上海自贸试验区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别(地区)进口商品中心。目前,自贸试验区保税区片区设立“一带一路”国别(地区)馆21家,设立中东欧16国国家馆,同时促进国别(地区)馆与进口商品直销中心线上、线下互惠共通。

强化“一带一路”金融服务功能,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一大特色和优势。2017年1月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参与收购巴基斯坦证券交易所30%的股权;2017年3月俄罗斯铝业作为首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熊猫债,等等。截至2021年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58家机构共发行了236只境外债券,发行总额1910亿元人民币。上海自贸试验区还推动建立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融资体系,已有50余家金融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