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我国银行业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中的创新与发展

来源:《中国外汇》2023年第15期

我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以2013年9月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正式设立为起点,到当下已经有十年时间。在此期间,我国自贸试验区从最早的仅上海自贸试验区1家发展到目前的21家,通过不断复制和推广改革经验,持续提高开放程度,制度创新和营商环境,这21家自贸试验区在十年的建设过程中,促进了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十年来,我国自贸试验区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278项制度创新,将我国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由190项缩减为27项,为全国的外资外贸工作推进及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了标杆。

自贸试验区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各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自贸试验区制度建设包括贸易投资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金融开放创新等。自贸试验区的持续发展,为我国银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使我国的银行业借自贸试验区发展的东风,不断推陈出新,并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在跨境金融、绿色金融以及科技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持续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水平,推动了区域金融业的发展。

自贸试验区建设推动我国银行业创新

创新是经济社会进步的最大动力之一,在我国实行自贸试验区建设,这一部署本身就是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创新。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十年时间里,自贸试验区内的金融业也得到有效发展,为商业银行提供很好的创新舞台。我国银行业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发展的契机,在跨境业务、账户体系、监管合规、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创新实验,并且随着众多创新成果的复制推广,不少产品及措施的覆盖范围已经不再仅限于自贸试验区内,许多在全国均可实行,这些创新成果为推动全国银行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银行跨境投融资的创新推动

我国银行业在自贸试验区的金融创新,重点体现在跨境投融资管理方式和业务落地上。自贸试验区建设需要银行的跨境服务范围更广、效率更高、服务程度更深。针对这些需求,我国各地自贸试验区内外的银行业通过不断创新、优化服务,在自贸试验区发展的十年中,不断推出和优化银行的跨境金融服务。

站在金融的角度,自贸试验区建立的初衷之一就是要扩大境内外资金流通渠道,为境内企业利用当时境外相对便宜的资金、降低融资成本提供便利。自贸试验区的银行跨境服务创新因而也集中体现在跨境融资上。早期在自贸试验区内推出的金融创新案例,体现在银行跨境存贷款、资金结算等方面,也包括自贸试验区企业资金管理等领域。始于2013年、2014年的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多与跨境融资有关。比如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的的跨境融资创新方式,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等业务,一经推出,就很好地利用当时海外资金的低成本优势,为区内及境内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早期的自贸试验区跨境融资和跨境资金池业务案例较多,如2015年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为交银租赁等企业办理境外人民币借款;上海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等以境外银团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内企业提供境外人民币借款;浦发银行为某电子公司办理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为某酒店集团企业提供跨境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服务等。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发展至今,在跨境融资场景方面又有了更多的业务创新。以海南自由贸易港为例,借助自由贸易港更多的跨境融资需求,海南银行业的跨境融资场景更为丰富,如2022年,海南省在中国香港发行5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即蓝色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主要用于海洋保护等并推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我国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内银行扩大跨境融资产品线,助力离岸人民币债券,推广绿色金融乃至蓝色金融产品,都有重要意义。

从跨境投资角度来看,我国银行业也在自贸试验区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积累经验。国内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跨境并购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拓展全球市场的途径之一。应该看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能通过在自贸试验区内注册企业后再对外并购,就有可能使我国企业在跨境投资中得到自贸试验区创新政策的支持。此类创新案例如2015年,上海自贸试验区通过简化直接投资业务流程,为区内企业直接投资提供便利,其创新点在于企业仅需向银行提交相关资料,便可一次性完成外汇登记与账户开立的手续。再如2021年,海南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基金某管理人发起设立海南自由贸易港首支QDLP基金,标志着海南自由贸易港构建的QDLP与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这一自由贸易港跨境投资的双向“高速路”开始建成通车。

未来,我国自贸试验区如能在跨境投资后的分红或资本利得方面提供一定税务优惠,则相关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将更可能成为我国企业跨境并购及海外企业对我国投资的重要节点,也能为未来国内企业的“走出去”提供更大的支持。

对银行账户体系的创新推动

银行业在自贸试验区的金融创新,还体现在账户体系的创新上。上海自贸试验区于2014年推出人民币分账核算业务实施细则和审慎管理细则,并随后启动自由贸易账务外币功能,形成本外币一体化的自由贸易(FT)账户金融服务。FTA(Free Trade Accounting )账户成为了与离岸账户(OSA)、境外非居民账户(NRA)并列的我国三大离岸账户之一。

FT账户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给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新的载体,为银行在FT账户体系中创新服务提供了基础和可能。如有银行跟进提供FT账户下的中小企业跨境人民币综合金融服务;有银行在FT账户体系下在境外发行大额存单;也有银行通过FTA分账核算业务从境外融资,再为自贸试验区机构自由贸易账户(FTE)发放贷款。此外,银行也可以将FT账户创新使用于为境外机构自由贸易账户(FTN)办理流动资金贷款,或以FTN账户做质押担保来做外存内贷业务等。

FT账户体系还不断在外汇交易方面进行尝试,如FT账户处理分账核算单元外汇自营掉期业务,即自贸试验区内银行从境外银行同业拆入本外币资金后,在分账核算单元下通过美元兑人民币完成自营掉期交易。在FT账户体系下,亦有均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分账核算单元机构的交易双方,运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贸试验区交易系统达成的首笔利率互换交易,其交易价格为境内机构自行协商,这是对于自贸试验区利率市场化的创新探索。

对银行跨境人民币及外汇业务的创新推动

近年来跨境人民币和外汇管理的改革措施,大多首先通过自贸试验区试行,取得一定经验并经过一定风险测试后,再推广到区外及全国适用。因此,自贸试验区的十年建设,对于我国银行业在跨境人民币和外汇管理方面的创新推动作用很大。

自贸试验区是国际结算意义上的“境内外”的缓冲地带,在自贸试验区内推动跨境支付及跨境投融资的业务,风险相对可控,同时又能对跨境人民币或外汇业务管理上的具体措施做一定检验,因而自贸试验区开始建设以来,各地自贸试验区对于探索跨境人民币或外汇项下的跨境结算、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创新层出不穷。

在跨境人民币创新方面,上海自贸试验区建立之初,就探索拓展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将跨境人民币业务应用到境外银团人民币借款、人民币跨境集中收付和轧差净额结算,以及个人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等业务上。早期的案例如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等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内个人办理个人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花旗银行等为区内企业开展经常项下人民币跨境集中收付和轧差净额结算业务等。2017年,上海自贸试验区继续创新推出首批全功能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这项创新基于自贸试验区的科创新政,在跨境人民币资金池上增加了本外币一体化功能,使企业可以自由选择币种进行归集,降低汇兑成本,此外还新增透支和理财等功能。2020年,按照《临港新片区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方案(试行)》,区内银行可对优质企业仅凭企业收付款指令,直接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直接办理外商直接投资、跨境融资和境外上市等业务下的跨境人民币收入在境内支付使用等。在自贸试验区内实施的跨境人民币各项创新,均有利于促进人民币跨境资金的双向流动,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在外汇业务创新方面,自贸试验区建设初期就开始探索落实外汇管理改革措施,此类措施包括自贸试验区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自贸试验区直接投资外汇登记等。早在2015年,外汇局上海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