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能耗双控迈向碳排放双控的蝶变之旅

来源:《中国外汇》2023年第18期

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是在“双碳”战略目标提出来后,我国从以节能为核心的能源消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向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转变的过程,本质上讲,是从把握能源使用入口管控型转向控制碳排放出口调节型的转变过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从政府角度来说,有利于统筹经济发展与碳减排工作的协调统一,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和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从企业角度来说,有助于推动企业自发进行能源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加速绿色技术研发创新和低碳产品中推广应用。

这是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主动求变

我国从1980年发布《关于逐步建立综合能耗考核制度的通知》开始逐步确立能耗强度考核制度,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有效促进了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提出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要坚持先立后破,优化完善调控方式,健全碳排放双控各项配套制度,为建立和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积极创造条件。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逐步转变,势必将加快推进能源结构、交通结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的绿色化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实行碳排放双控,意味着不仅要控制碳排放总量,还要尽量提高能源清洁度和碳排放效率,形成多向驱动新局面。以某制造业企业希望新增一条大规模数字化生产线为例,计划将该产线打造为全国生产效率领先的产品产线,从能耗双控角度考虑,企业新增的生产线虽降低了能源消耗强度,但增加了能源使用总量,该项目在申请报建过程中受能耗双控的约束存在因没有足够用能指标而无法批复建设的风险。但从碳排放双控角度考虑,企业新增的生产线因产线生产效率领先推动了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若该企业同时为该生产线配建足够规模的光伏发电设施、配备储能设备,柔性提供生产用电,在碳排放核算时可进行核减,从能耗增量变为碳排放减量,既为企业争取了发展空间,也为所在地碳达峰目标保留了增长空间,又间接促进了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一举多得。

“双碳”目标下市场化机制驱动作用愈发重要

能源双控主要以行政指令和考核评价为主要抓手推动落地,而碳排放双控则可以借助已日趋成熟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目前,国内碳交易市场的主要交易产品是配额和自愿减排量,以深圳碳市场为例,70%的交易量是配额交易,30%是自愿减排量交易。配额交易可以驱动重点排放单位为顺利完成年度履约工作而积极主动实施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效提升、系统改造和智能化管理等工作,降本增效,间接促进了节能降碳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而自愿减排量交易可以让投资进行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矿山修复、林业碳汇等项目开发的企业获得更多市场激励,提升商业可持续能力,促进技术升级和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发展。现阶段,已初步形成全国碳市场(2162家发电企业已纳入市场,未来还有石化、化工、钢铁、建材等七个行业逐步纳入管理)与地方试点碳市场(深圳、北京、上海、广东等九省市)协同发展局面,碳市场已实现了环境权益的资产化,释放出“碳市有价”信号,引起各方极大关注。从碳资产规模来看,仅2021年启动的全国碳市场就有约4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位居全球第一;从交易规模来看,全国碳市场与地方试点碳市场合计每年约有100亿元交易额,与交易额全球第一的欧盟碳市场相比,不足其百分之一,市场资产规模与交易规模不匹配;从交易单价来看,全国碳市场与地方试点碳市场交易单价基本处于30-130元/吨二氧化碳当量,与欧盟碳市场相比,约为其十分之一,碳市场推动企业节能降碳、绿色转型升级的能力还很不足,潜力巨大。

“双碳”行动势在必行  绿色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支持。碳市场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方面发挥重要杠杆作用的同时,也在通过碳金融、绿色金融创新解决企业融资渠道问题。自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日益完善,经过多年实践探索,绿色金融发展凝炼出“五大支柱”“三大功能”,成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支撑。在碳交易试点地区,依托碳市场资源优势,开展各类碳金融创新,包括碳债券、碳基金、碳资产质押融资、碳资产回购融资、绿色结构性存款、碳保险、碳指数等碳金融产品;在绿色金融改革创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