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跨境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创新实践与展望

来源:《中国外汇》2023年第18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金融建设指明了方向。票据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付融资工具,已渗透产业链、供应链内循环的各关键环节。在深入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激发票据在外循环端的作用,探索电子银行承兑汇票跨境使用的可行性路径,对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拓宽人民币跨境投融资渠道,提升实体经济服务质效将发挥更为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发展跨境电票业务的背景

发展跨境电票具有显著的“双循环”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票据发挥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作用,在加快资金周转与商品流通、便利国内贸易往来与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带动成效显著,票据市场成为激发内需潜力、促进国内大循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抓手。特别在2009年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上线后,商业汇票承兑与贴现进入电子化时代,为票据创新设计和功能延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供应链票据等新兴工具应运而生,加速了票据信用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传递。在国内大规模市场体量与票据领域金融科技的共同支撑下,票据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推广实施大有可为。发展跨境电票是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金融供给侧改革,将有力推进内外贸一体化,促进境内外两个市场更好地联通、融合。

发展跨境电票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

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产业链相互依存、交融共生,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经贸合作典范。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正式获批,广西加快推进各项金融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向东盟的人民币跨境结算、货币交易和跨境投融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服务我国与东盟国家间经贸合作、深化双方战略伙伴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随着2021年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2022年《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实施,中国—东盟区域产能合作和跨境产业链供应链联系更加紧密,人民币在东盟区域的话语权日益提升,在跨境贸易支付、投融资、储备、计价等方面的功能全面增强,东盟国家对人民币使用的需求持续增加,具备良好的市场基础。2021年,中国—东盟跨境人民币结算量4.8万亿元,同比增长16%,十年来(2011—2021年)增长近20倍。

发展跨境电票具有完善的制度环境

近年来,为进一步发挥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贸易投融资便利化的积极作用,商务部、人民银行陆续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等政策,从国家层面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支持企业在各类跨境贸易投资活动中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从地方层面,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打造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制定《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五年实施规划(2019—2023年)》《广西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多个发展规划,实施《关于加快发展“五个金融”的实施意见》《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等配套举措,围绕“本币驱动、服务实体”的基本原则,提出加快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便利人民币在东盟的使用等相关重点任务,进一步夯实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制度基础,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环境愈发优化和完善。

发展跨境电票具有强烈的现实需求

2014年后,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呈下行趋势,进入由进口方占据话语权的买方市场时代。我国是全球大宗商品的主要进口国与消费国,与农产品、矿石、能源等上游资源供给国贸易往来密切,人民币用于大宗商品计价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在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比例也显著提升。近年来,为保障本国经济与金融领域安全稳定,越来越多的大宗商品出口国选择摆脱对美元及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系统的依赖,寻求其他货币和支付渠道开展双边贸易结算。票据作为具有银行兑付保障的国内信用支付工具,手续费低、结算效率快、支付安全性高,具备成熟的系统设施和广泛的市场基础,探索将票据结算工具引入国际贸易,能够进一步迎合大宗商品行业面向国际扩大人民币使用范围的市场需求。

发展跨境电票业务的意义

境外机构境内账户(NRA)跨境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以下简称“NRA账户跨境电票业务”)创新跨境支付结算载体,打破银行承兑汇票只能在国内使用的地域限制,开辟跨境产业链金融服务新路径,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计价货币增添了新标的,成为继电汇、托收、信用证后新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

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

传统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主要通过跨境支付清算系统将境内资金划付至境外主体账户,清算路径长、费用较高、条款专业性强。跨境电票业务以境外主体在境内开立的人民币NRA账户作为介质,将结算方式由传统的国际信用证、跨境电汇转换为电票结算,实现跨境清算路径由境外转换为境内,符合国内企业交易习惯、安全高效且手续费较低,相较于传统模式,办理环节减少50%、办理时长减少80%,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最高可达60%,大幅提升了资金跨境清算效率和贸易便利性。

提升跨境产业链资金畅通水平

传统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由于单据条款性较强,存在因单据不符拒付的风险,影响跨境资金清算效率。跨境电票业务将银行承兑汇票作为跨境结算介质,贸易背景审核强调实质重于形式,且具有国内银行兑付保障的属性,能帮助国内进口商实现远期付款,有利于将银行信用传递至跨境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更好地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少营运资金占用,加快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促进购买力释放和生产规模扩大,提升跨境产业链资金畅通水平。

助推人民币跨境使用

监管规定NRA账户与境内账户之间的资金划转视同跨境业务管理,但相对普通跨境业务更具灵活性、便利性,将其作为跨境电票结算账户,既无自由贸易(FT)账户的地域限制,办理手续也更为简单便捷。跨境电票结清后,在贸易背景真实的前提下,境外主体可凭支付指令,直接将NRA账户内的人民币收款划至境外使用或用于境内采购,能够有效提高境外主体使用人民币意愿,增加人民币交易结算需求。

防范国际贸易风险

传统国际贸易采用美元等国际通用货币结算,易受汇率双向波动影响,且难以摆脱对SWIFT等境外支付清算体系的依赖。跨境电票业务运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不存在币种转换操作,能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