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畅通人民币全球循环

来源:《中国外汇》2023年第19期

2009年人民币国际化启航,十余年来取得积极进展。跨境结算方面,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从2015年的12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2万亿元;2023年上半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24.5万亿元,同比增长20%,在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额中占比达57%。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2023年7月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再次超过3%。外资持有方面,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金融资产规模稳步上升,2021年5月末首次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近年来结构持续优化,持有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比例不断扩大。储备货币方面,人民币地位有所上升,在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权重由10.92%上升至12.28%,2023年一季度末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占比2.58%,位居第五。金融基础设施方面,2015年10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正式启动,2018年3月CIPS二期成功投产试运行,境内外千余家机构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接入CIPS,接入机构数量稳步增加。货币互换方面,人民银行已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2023年第一季度,境外货币当局动用人民币余额1090.85亿元,人民银行动用外币余额折合4.1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立足当前看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形成境内外合力、畅通人民币全球循环是重要着力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基于动态路径,从非居民能够且愿意使用或持有人民币的视角理解。“能够且愿意”反映的是供求关系:“能够”强调的是供给,是货币国际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愿意”强调的是需求,即非居民是否存在对该国货币使用或持有的动机,是货币国际化的关键环节和步骤。“使用或持有”体现了货币国际化的两个层次:一是货币的跨境使用,包括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进行计价结算;二是货币的跨境持有,体现为非居民持有该国货币及货币计价的金融产品。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奠定了人民币全球循环的基础。

一方面,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增加人民币国际投融资属性。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和持有是重要突破口。与我国经贸联系密切的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几乎都不是国际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有广阔空间。应持续推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深化互利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关系,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和持有的网络效应,打造以人民币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中心,增强人民币国际投融资属性。

另一方面,以境外人民币外汇市场建设为着力点畅通人民币全球循环。当前我国境内外汇市场的深度、广度、厚度持续提升,但境外人民币外汇市场建设有待提高,亟需强弱项、补短板。支撑人民币的境外沉淀和全球循环,应着力深化丰富人民币在各国本土金融市场的交易,支持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推动人民币成为其他国家的重要外汇资源,形成人民币国际化的境内外合力。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兼备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工作。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民币国际化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赓续前行,应抓住时机、顺势而为,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