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革命战争时期红色外汇管理的经验做法与启示

来源:《中国外汇》2023年第23期

革命战争时期,红色外汇既是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经费来源,也是中国共产党与敌对势力金融斗争的关键领域。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我们党采取边贸管理、汇率管控、储备运营等政策措施,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的红色外汇管理原则,为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和红色政权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笔者基于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开展红色外汇管理的历史背景,剖析红色外汇管理举措与成效,寻求历史对现实的启迪。

开展红色外汇管理的历史背景

红色外汇管理是在救亡图存的时局、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等特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是对敌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敌对势力开展金融破坏、革命根据地对外贸易严重失衡、财政运转困难的背景下,实施有效的红色外汇管理迫在眉睫。

防止敌人使用外汇掠夺革命根据地物资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不仅在我国发行各种货币进行金融掠夺,还伪造、变造革命根据地货币,意图破坏革命根据地货币信誉,扰乱金融秩序,攫取物质财富。与此同时,“皖南事变”后,国民党表面上声称实行国共合作、共同抗战的政策,但在经济上对革命根据地采取“封锁”“禁运”,禁止一切民用和军用物资流入革命根据地,并以其发行的大量纸币来掠夺革命根据地的资源和产品。

维护革命根据地对外贸易平衡

由于物资难以完全自给自足,各革命根据地仍需从根据地外购入大量布棉、食盐、皮毛等商品,导致革命根据地边区出入口贸易严重不平衡,对外汇尤其是法币的需求越来越大,甚至在边区一度出现法币禁而不绝、投机横行的情况,严重危害边币信用和边区金融贸易的稳定。

缓解革命根据地财政困难

革命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状况普遍都非常困难。其一,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各革命根据地产出不能完全满足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所需,对外援依赖度较高。据统计,“皖南事变”以前,陕甘宁边区财政开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援。其二,各革命根据地时常被敌人骚扰,经济发展备受干扰,这些不稳定因素使边区经济的稳定性差,边区财政赤字逐年增加,常常入不敷出。其三,抗战时期外援断绝和国民党的封锁进一步恶化了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状况。

红色外汇管理举措和成效

设立外汇兑换机构,满足合理的进出口贸易需求

各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初大部分都是比较落后、封闭的农村地区,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低下,很大一部分物资须从革命根据地外输入,并用法币等外汇购买。但残酷的斗争现实使各革命根据地兑换法币等外汇比较困难。如“国内外同胞捐款不许汇入,公私款项均不能带入,边区所出产食盐等土产亦不许交换友区货物,故在市场流通的法币有出无入”。对此,革命家朱理治创造性地提出“成立货币交换所、实行外汇管理、允许人们买卖法币”的构想。各革命根据地相继成立货币交换所,在货币交换所内的货币可以公开兑换、公开挂牌,极大便利了各革命根据地对外贸易发展。例如,1941年12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通令全边区均设立货币交换所,允许人民依公平价格自由兑换,货币交换所的建立大大便利了边区法币兑换,有力促进了边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特别是食盐和其他土产的出口。

合理管控外汇汇率,维护红色货币币值稳定

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通过对外汇汇率的合理管控,提高了红色货币信誉,不断削弱和摆脱法币、日伪货币等货币价值波动对革命根据地金融市场的影响。一是以管控对外贸易来促进外汇汇率合理稳定。当红色货币与法币、日伪货币等相比处于劣势时,重要物资输出必须登记外汇,进口物资除必需品外均不供应外汇,以此保证外汇供给。在红色货币占优势的情况下,取消外汇登记,贸易均以红色货币结算。二是以管控红色货币发行数量来促进外汇汇率合理稳定。我们党根据法币、日伪货币汇率的变换情况采取灵活的红色货币发行对策,在促进汇率合理稳定中寻求主动,争取优势。例如,1941年下半年到1942年上半年,法币强边币弱,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控制边币发行,维持边币和法币的比价;1942年下半年,法币贬值,边区银行为抢购战略物资,扩大边币流通范围,又增发边币,当期边币增发幅度为163%。三是以调控物价来促进汇率的合理稳定。由于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