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阿根廷“美元化”的崎岖之路

来源:《中国外汇》2024年第1期

阿根廷当地时间2023年12月10日,哈维尔·米莱宣誓就职,成为新一任阿根廷总统。米莱在竞选时曾表示,当选后就会废除阿根廷央行和货币,实施全面“美元化”,阿根廷的汇率制度变化前景引发市场关注。阿根廷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悠久历史的国家,在经济历程中屡遭挫折,货币制度的变革更是贯穿了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的初步自由化,到90年代的锚定美元的货币局制度,再到近年来更灵活的汇率制度,阿根廷一直在寻求稳定经济的道路。然而,政治、经济和结构性因素的交织,使得阿根廷在货币制度的改革中始终难以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当前,阿根廷经济深陷困境,再度实施“美元化”似乎具有一定的现实需求背景。但综合历史经验和当前形势,阿根廷“美元化”前景仍面临多重挑战。

阿根廷货币制度改革历史回顾

20世纪70—90年代:金融自由化与债务危机

作为对欧美市场贸易依赖度较高的新兴经济体,20世纪40—80年代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对阿根廷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干扰。当外部需求下降、出口创汇不足,且国内的经济状况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大量举借外债的需求随之上升。与此同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大背景下,为了刺激经济,阿根廷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实行以利率市场化、浮动汇率、资本流动自由化为主的金融改革,但由此造成的市场价格不稳定(名义存贷款利率攀升、汇率波动加剧)对宏观经济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国内生产总值(GDP)受到显著扰动,政府为救助经济而大量举债。由于资本管制的缺乏,阿根廷外债规模不断扩大,在1977年《金融法》颁布之后的5年中增加了131.67%。在此背景下,1980—1981年、1988—1989年的两轮美元加息升值可谓雪上加霜,此时阿根廷政府更频繁的举债需求和财政货币化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引发恶性通胀和主权债务危机。

1991—2002年: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兴衰

20世纪90年代阿根廷曾通过货币局制度实施过低程度的“美元化”。一般来说,“美元化”是指一国(或地区)的政府让美元取代本国(或地区)货币的行为,但在广义上,盯住美元的货币局制度也可以看作一种程度较低的“美元化”。具体来看,货币局制度是指政府以立法形式承诺本币与某一确定的外国货币之间可以以固定比率进行无限制兑换,并要求货币当局确保这一兑换义务实现,本国货币发行需要完全的外汇资产作为支撑,且为了保持与锚货币汇率的相对稳定,本国须保证货币政策的一致性,从而损失货币政策的自主决策权。从阿根廷的情况看,梅内姆政府于1989年上台后,在阿根廷推行了一系列新自由主义改革,1990—1995年通过对123家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阿根廷政府共获得184.5亿美元收入;1991年4月开始采用盯住美元的货币局制度,期望借助美元的国际地位来解决持续多年的高通胀。

货币局制度短期内有效遏制了阿根廷的恶性通胀。阿根廷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的货币局制度在运行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恶性通胀得到明显控制,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由1990年3月超过20000%的历史高点回落到1991年底的83%附近,并在1993年8月回到个位数且保持多年。更平稳的物价为阿根廷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91—1998年阿根廷实际GDP实现了5.72%的平均同比增速。

此后货币局制度僵化造成阿根廷本币高估,贸易乃至经济恶化,通货紧缩、外债违约纷沓而来。随着美元在1995—2001年持续走强,阿根廷比索对世界其他货币不断升值、经常项目加剧恶化,一方面迫使阿根廷提高国内利率以吸引资本流入来平衡国际收支赤字,从而加重外债负担;另一方面使市场主体形成了阿根廷比索的贬值预期。与此同时,高利率压制了生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且阿根廷央行为维护汇率又被迫回收了大量本币,造成货币紧缩,2000年6月—2002年6月,阿根廷狭义货币(M1)从221.75亿美元锐减至66.97亿美元,跌幅达70%。这进一步加大了阿根廷政府的财政压力,使其不得不扩大财政开支并大量举借外债。阿根廷政府在面临经济困境时多次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援助,作为救援的条件,IMF要求阿根廷实行更为紧缩的零财政赤字计划,但因阿根廷无法实现而遭拒。最终,阿根廷政府无法承担巨额债务,金融市场大幅动荡,预期显著恶化,外资加速流出,本国居民大幅提款并向境外转移美元。阿根廷政府只能对提款设定上限,引起民众不满并引发骚乱。2002年1月,随着杜阿尔德总统上台,货币局制度被废除,转向更加灵活的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2002—2012年:灵活的汇率制度、货币政策助力危机消散

阿根廷采取多方面措施走出债务困境,重新获得经济独立。2002年以后,为了走出危机,阿根廷政府实施了诸如调整财政政策、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寻求国际援助等,叠加更灵活的汇率制度、货币政策,使得阿根廷GDP年增长率在2003—2007年保持在8%—9%,M1从2002年6月的66.97亿美元逐年上涨至2008年6月的407.05亿美元。在2001—2002年债务危机期间,为避免更大的动荡,阿根廷政府宣布将所有的外汇存款强制转换为阿根廷比索,同时限制储户从银行提取现金;在废除货币局制度后,阿根廷政府开始允许储户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汇率提取比索形式的外汇存款,并发行10年期债券“博登债券2012”,用以偿还汇率差价、弥补储户损失。在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打击所导致的衰退之后,阿根廷经济逐步恢复,并于2012年8月全部清偿了“博登债券2012”,摆脱了债务危机后遗症。

2012年至新冠疫情前:经济动荡,汇率和货币制度效力递减

2012年至新冠疫情前,受到全球经济动荡变革、巴西等拉美大国经济衰退周期的外源性影响,以及阿根廷本国政权左右派别更替、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经济改革有效性缺失等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阿根廷经济历经曲折,而这些问题是汇率和货币制度难以从根本上予以解决的。在此背景下,阿根廷比索逐年贬值,通胀也有抬头之势,且增长与萎缩交替上演,阿根廷稳定发展的局面不再。

阿根廷经济困境下米莱提出“美元化”等激进主张

新冠疫情以来阿根廷经济面临多重风险

经济持续低迷。2023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基本已经完全走出新冠疫情,但其留下的疤痕效应以及欧美央行大幅加息所产生的负面滞后效应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在此背景下,作为拉美第三大经济体,由于经济结构模式单一,对外依赖性强,阿根廷经济形势令人担忧。2023年10月,IMF发布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3年阿根廷经济增长率为-2.5%。根据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的分析报告,阿根廷经济在2024年将萎缩1%。

通货膨胀严重。在过去十几年里,阿根廷每年都出现两位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