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金融强国建设的基础与路径

来源:《中国外汇》2024年第5期

金融强国建设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安排之一。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金融支持。在讨论金融强国建设的时候,应当回答几个重要问题:何谓金融强国?为什么要建设金融强国?金融强国的基础是什么?金融强国建设的路径是什么?

 

何谓金融强国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即: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建设金融强国,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强国的理论内核的界定,不难发现,金融强国的概念是多维度的,它要求:拥有一批具有全球系统重要性和足够影响力的超级跨国金融机构(集团);拥有对全球资源配置和流动性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影响力和定价权的金融市场体系;拥有对全球贸易与资本流动提供计价结算、价值储藏的高度国际化的货币权力,即强大的货币与中央银行;拥有对全球贸易与资本(资金)流动具有自主的重大影响力和控制力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公信力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从会计信息到评级的信息中介服务;拥有对全球资本(资金)、跨国金融机构具有聚集效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对全球金融治理提供制度规则与机制的重大话语权,这就需要有强大的金融监管。

总之,在市场结构日趋复杂、风险呈现越来越强的紧耦合性和隐蔽性的当前世界中,只有具备治理健全、财务稳健、风控严密的金融机构体系,产品丰富、交易活跃、资源配置高效的金融市场体系,充分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复杂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顺应科技潮流、自主性强、便捷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对国际资本吸引力强、金融制度规则话语权强和全球金融与战略资源定价权强的高水平开放金融体系,才能建立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强国,金融才能达到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效果。

 

为何要建设金融强国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为什么要建设金融强国呢?

首先,金融强国是经济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国建设就已成为新时代中国重要的国家战略,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经济强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就金融而言,早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已高瞻远瞩地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这把金融在国家竞争力与安全中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总体安全,就必然要求实现科技自强自立,要求新发展格局下的供应链、产业链的完整和韧性,这就需要有功能健全、体系完备的现代金融体系为其筹集长期资本的支撑。如果没有金融的支持,科技就难以创新,创新的科技也无法实现产业化。自然地,金融也就难以实现价值循环与增值并为新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其次,金融强国是实现国家总体安全的迫切现实要求。进入21世纪,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经济版图,也为全球经济从危机中的恢复与稳定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中国金融体系并没有取得与经济和贸易总量相称的全球地位,在国际经济与金融交往中,我们在很多方面还依赖于他国的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市场与金融基础设施,降低了我国的经济与金融安全。近几年,美国不断挥舞各类制裁大棒的事实一再警醒我们,没有自主可控、全球化的强大金融体系,经济与金融安全就可能随时受到别国威胁。

再次,金融强国是促进全球金融多极化、让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时代要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人们愈发清醒地认识到,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金融和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构成了国际资本流动、全球金融风险传染的重要不利因素,美国借助原有的国际货币体系、跨境支付与结算体系等方面的优势地位,实现其危机转移、通胀与调整成本转嫁,加剧了其他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与货币的动荡。因此,促进全球经济的再平衡、重塑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机制,就需要重塑全球金融与国际货币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得到了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文明互鉴、经济交往,更需要一个能够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中国一直尊重他国主权,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促进国际间的经济与金融交流和发展,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中国金融强国建设,将为全球经济与金融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金融强国建设的基础是什么

中国金融强国建设是根据国内外各方面的条件科学分析、谨慎判断基础上提出的国家重大战略,拥有坚实的战略基础,即:制度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国际基础。

金融强国战略的制度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渐进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机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找到了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与现代化的可行路径。如今,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发挥有为政府的积极作用,兼顾效率与公平,引导资源向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高端制造、区域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薄弱环节配置。同时,中国积极实行对外开放,经济与金融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正在从要素、流动性开放迈向高水平制度性开放的新阶段,中国金融市场正逐渐成为全球资本配置的重要场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体系,通过负面清单,营造内外资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为金融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金融强国战略的理论基础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实践。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形成了体系完备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特别是2017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等一系列的重大金融理论命题,已形成了逻辑严谨、体系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金融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金融强国建设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金融强国建设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已建立了体系完备、结构完整、产品丰富的金融机构体系和市场体系,探索和建立了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体系。截至2023年6月末,中国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已达449.21万亿元,其中,银行、证券和保险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分别为406.25万亿元、13.76万亿元和29.2万亿元,银行、证券、保险从业机构数量众多,竞争已比较充分。金融市场方面,中国已建立了场内、场外市场并存,股票、债券和衍生品市场功能互为补充的市场格局,有力发挥了投融资、提供流动性、价格发现与引导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诸多作用,金融市场体系的功能已相当完备。中国金融开放水平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银行、证券、保险等外资机构持股比例已大幅放宽,外资机构在华业务范围不断拓展,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