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推动金融强国建设

来源:《中国外汇》2024年第5期

在2023年10月末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在2024年1月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系统阐述金融强国的丰富内涵,明确了我国建设金融强国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指明了金融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对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指导意义,需要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

 

我国已初步具备金融强国的经济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强国应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

纵观世界经济历史,金融强国无一不是以强大的经济基础为根基。英国的金融强国建立在工业革命及其形成的世界工厂的基础之上。英国的全球制造业中心地位和世界贸易大国是其金融强国的坚实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则依靠其工业大国和贸易大国以及科技强国的支撑,成为并延续了80年的全球金融强国地位。在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基础之上,金融强国可以有效获得、吸纳、集聚和掌控全球金融资源,反过来也可有力地支持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拥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增长率居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这还只是按现行汇率计算,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到30.25万亿美元,远超过美国的25.46万亿美元,实质上是世界第一。由于汇率受到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相对更为合理和真实。根据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最新报告,2023年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占全球市场的35%,为第2至第10名的总和。我国的制造业不仅门类齐全,而且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我国出口多年来名列世界第一,目前占全球市场的比重为14%左右。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都名列全球第二。2023年,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达到417.3万亿元,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全球最大的银行前十家中我国占了五家,前20家中占了10家。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规模都已达到全球第二。目前我国经济实力已是全球数一数二是不争的事实。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突飞猛进。科技投入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按不变价格计算,202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比上年增长7.7%,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为2.54%,高于欧洲平均水平,与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增速比R&D经费快1.3个百分点,总量规模位列世界第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占世界总量的30.3%,首次赶超美国排名世界第一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位居世界第一。此外,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大规模投入已经取得明显成效。2022年,中国已有762家企业进入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榜单,在无人机、电子商务、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通信、新能源等领域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2018年,有关报道指出在工业发展领域有35项“卡脖子”关键技术。经过五年左右的攻关,已有20多项取得了重大突破,或者是实现了国产替代。

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实力的综合性指标。《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发布的“2022年全球最强国家排名”显示,美国位列世界第一,中国则紧随其后。近年来,“软实力”成为国家实力比较的重要指标。 “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国际权威品牌价值评估机构发布的《2023年全球软实力指数(GSPI)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在国家软实力总得分上持续增长,美国位居榜首,中国位列第五名。在分项排名上,中国在“综合影响力”领域居世界第二;在“教育和科技”领域排名世界第三;在“技术与创新领先者”领域名列世界第二;在“科学领先者”和“太空探索投入”领域皆居世界第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保持着“易于开展业务”和“未来增长潜力”两项全球排名第一,表明其在商业与贸易能力上仍保持强劲的韧性。

 

中国金融与金融强国之间存在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强国应当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即:拥有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从这六项关键核心金融要素看,我国离金融强国尚有差距,中国金融的特点是大而不强。

强大的货币是金融强国的重要标志和集中体现。过去的英镑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美元,都清晰地标志着当年的英国和现今的美国是金融强国。一国货币成为主要的国际支付结算货币、交易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意味着本国的国家信用已成为全球信用,储备货币国可以通过发行本国货币或扩大本币债务来动员全球资源为其所用。自2009年以来,人民币跨境使用已走过了将近15个年头,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其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在我国对外贸易的支付结算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排第三。但迄今为止,人民币仍不能说是重要的国际货币。从各个角度看,人民币与美元和欧元的国际使用相比较,尚有较大的差距,甚至还落后于英镑和日元。尽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元地位总体上趋于下降,欧元在问世后地位则经历了由升转弱的过程,但美元仍是主要的国际货币,即关键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难以支持金融强国地位的确立。

强大的中央银行是金融强国的核心支柱。由于关键货币的国际信用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其中央银行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全球的中央银行。强大的货币与强大的中央银行之间相辅相成,强大的货币是本国中央银行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央银行的基础和前提,而本国中央银行的强大信用和有效管理则成为强大的货币的支撑和保证。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建立了中央银行制度,并颁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法》等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40年来我国中央银行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中央银行在稳定经济增长、保持币值稳定、有效控制金融风险和平衡国际收支等目标上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建立强大的中央银行是未来的重要任务。一是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形成中央银行调节银行货币创造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二是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在宏观层面搞好跨周期政策设计,以现代化的货币管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建设推进金融双向开放的相关机制,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划的制定。

强大的金融机构是金融强国实际功能的主要构成部分。金融强国通常拥有规模和质量处于全球前列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构成的金融机构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长期处在全球的前列,日本的商业银行一度赶上后又掉队。直到今天,美欧日的金融机构依然处在全球重要地位,尤其是美国的金融机构总体上仍处在强势状态。经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国的银行业迅速崛起,截至2022年末,资产规模合计约45.9万亿美元,为美国银行业的1.95倍。但就总资产而言,中国金融体系大致相当于美国的70%左右。中国的银行业虽大,但在全球的影响力相对有限,因其业务国际化程度偏低,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较弱。相比美国十分发达的资本市场和证券业,我国的证券业和投资银行发展相对滞后。据统计,美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资本市场,股市总市值超过46万亿美元,占全球股市总市值的42.5%。而中国股市总市值仅占10.6%,为美国的1/4左右,且发展步伐较慢。保险业和信托业发展状况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亦有不小的差距。可见,中国的金融机构除银行业外,既不大,也不强,离金融强国所需要的强大金融机构体系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未来,需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型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

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强国得以在全球掌握资源配置权和重要国际金融产品定价权的工具和抓手。过去英国成为“日不落”的帝国,有伦敦这个国际金融中心为其助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拥有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影响和左右着全球金融资源的配置,助力美国成为金融强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迅速崛起,尤其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银行间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快速成长,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但与纽约和伦敦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上海市场的人民币仍不能完全自由兑换,资本流动尚有一定限制;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缓慢;股票市场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证券业弱小,股票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等等。我国要成为金融强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强大的金融监管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从20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全球金融动荡,主要发达国家的强金融监管成为主流,建立起了一系列管控国际金融风险和保持金融稳定的国际金融机制。2000年以来,伴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监管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