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从一份信用证之外的提单看信用证业务的风险管理

来源:《中国外汇》2024年第8期

提单同时具有货物收据、货运合同和物权凭证三重作用,在国际贸易中是货物交接、提取和索赔时的重要证据之一。在信用证结算中,提单作为物权凭证和提取货物的依据,是出口商和银行控制并降低进口商违约风险的重要凭证。在信用证结算中,不仅有关当事人要严格按照信用证业务流程的要求行事,承运人对提单的签发和使用也必须严格、严谨和合规,任何一方的疏忽、对规则的轻视和心存侥幸都有可能增加信用证结算的风险,影响国际贸易货款的顺利回收。

 

案例回放

2019年9月,国内A公司从美国B公司进口一批货物,合同约定90%的货款通过信用证结算,剩余10%的货款在信用证有效期内,凭卖方出具的质量声明付款。信用证为凭指定银行议付的远期信用证,开证行为国内C银行,通知行兼议付行为X银行。信用证的有效期为2021年7月8日,最迟装船日为2019年11月20日。信用证要求提交全套已装船清洁提单,收货人为凭开证行指示,通知方为进口商。

2019年11月8日,出口商将信用证所要求的全套单据提交给X银行。11月13日,X银行在确认相符交单后,将全套单据寄给开证行,并基于与出口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未收到开证行承兑电之前就对出口商叙做了议付。11月19日,X银行收到开证行的拒付通知,拒付的理由为保险比例不足。12月13日,X银行通过开证行在美国的同业部门查询提单的情况。12月16日,开证行联系进口商,要求其就不符点单据给出指示。尽管开证行多次催促,进口商未能提供实质性回复,仅表示正在与受益人沟通。

2019年12月27日,开证行通知X银行,仍未收到进口商的进一步指示,而且全套正本提单仍在其手中。随后,X银行声称该提单项下的货物已被提取,但仍未收到开证行的承兑电。开证行立即联系目的港货代,证实进口商确实在提交正本提单后提取了货物。后在开证行的多次催促下,进口商最终承认已提取货物,并承诺尽快承兑付款。

 

案例分析

在远期信用证结算下,进口商通常只有在同意接受单据并完成承兑后,才能获得信用证项下的全套单据,进而凭正本提单向承运人提取货物。本案例中,信用证要求提交全套正本提单,而且全套正本提单的收货人是凭开证行指示,这意味着进口商必须在同意接受单据并承兑后,取得经开证行背书的正本提单方能提货。但本案的蹊跷之处在于:在单据存在不符点的情况下,进口商迟迟不给开证行关于不符点单据的进一步指示,却凭出口商另行邮寄的提单向承运人先行提取了货物,从而使议付行和出口商陷入被动的局面。

后在议付行的询问下,开证行通过承运人在上海的分公司查证提货的细节得知:承运人的确是凭正本提单放货,但该正本提单的签字人与银行所持全套正本提单的签字人不同,其他内容相同;提单显示收货人是凭开证行指示,但未经开证行背书,承运人仅凭开证申请人签章就放货给申请人。

事后,开证行从进口商处了解得知,进口商因着急用货,便直接跟出口商沟通提货事宜。出口商出于维护双方长期合作关系的考虑,答应可以直接邮寄一份提单给进口商。进口商在收到提单后加盖公章,便凭借这份提单从承运人处提取了货物。

该案例存在以下疑点,需要进出口双方银行分别与进出口商以及承运人进一步核实情况,以更好地发现交易环节中存在的漏洞:出口商为何在信用证要求全套正本提单的情况下仍同意给进口商邮寄一份新的提单?出口商又是如何指示承运人签发一份新的提单呢?承运人为何要违规另签提单?在提单上显示收货人是凭开证行指示的情况下,承运人在目的港的货代为何在开证行未背书的情况下直接放货?

 

风险分析

跟单信用证结算之所以能较好地平衡买卖双方的风险和利益,关键在于银行信用媒介的作用。在信用证结算下,卖方凭信用证发货交单,买方则通过承付赎单,由此顺利实现买卖双方货物的交付和货款的收回。然而,一旦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和银行任何一方不按约定行事,都可能影响交易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引发交易风险。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本案例在交易中存在以下问题:

进口商存在信用风险。按照信用证结算的常规流程,对于不符点单据,进口商应尽快将不符点单据的处理意见反馈给开证行。但本案中的进口商内部管理不够规范,进口商在着急用货时并不是跟开证行沟通如何快速赎单,而是直接跟出口商沟通,并凭出口商另行邮寄的信用证之外的提单将货提走。进口商在提货后也不通知开证行承兑。进口商的上述不合规操作,破坏了信用证结算的基础,容易使议付行和出口商陷入被动地位,也可能将开证行引入信用证结算纠纷中。同时,进口商的不合规操作也可能损害自身的信誉。

出口商风险管理意识不足。在本案例中,出口商为满足进口商提前提货的请求,在议付行和开证行不知情的情况下,擅自邮寄信用证之外的第四份提单给进口商。出口商的这种行为为自己将来顺利收回货款留下了隐患,容易使自己将来陷入“钱货两空”的被动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