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民谣的底色是遗憾

来源:《中国外汇》2024年第8期

民谣声声慢,流水八年间。我从2016年1月开始在《中国外汇》杂志写民谣与经济的随笔文章,每两个月一篇,转眼已过八年。我写这个系列文章的初衷,是想通过民谣这个敏感、善思、有趣的切入点,去感知、思考和记录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变迁和民心浮动。民谣是时代的一声呢喃,时代潮流奔涌向前,中国民谣也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小众转而流行,从粗粝变得细腻。这八年里,世界之变、历史之变和时代之变都以意料之外的方式徐徐展开,我欣赏与品位中国民谣的粗浅体会也在不断沉淀和进化。

八年间,我听了很多民谣,写了很多民谣,越来越觉得,民谣的底色是遗憾。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歌,是《安河桥》,它是听和写中国民谣绕不过去的代表作。《安河桥》绝对是好听、耐听的一首歌,特别是抓人的马头琴和鼓,拨人心弦,余音绕梁,而其歌词、旋律和曲意,又将所有的一言难尽、欲说还休凝结成了一声叹息,让人忍不住回想起那些无法挽留的曾经、湮没无形的情感和失之交臂的机遇,时而黯然神伤,时而悠然神往。与之类似,《南方姑娘》《理想三旬》《草木一生》《给郁结的诗》等等,虽然这些民谣歌曲唱的是不同的故事,但都能从中体会到遗憾的底色。

为何民谣的底色是遗憾?我想,还是要从民谣崛起和时代转型如影随形的关系里寻找答案。

民谣的底色是遗憾,是因为转型时代易于得到、易于失去,得而复失总是让人心怀感伤。人生的际遇、个人的命运,既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又不完全由个人努力决定结果,在结构性变化层出不穷的转型时代,趋势变迁会随时放大或缩小同等禀赋、同等努力、同等机运下的个体成败。在个体与时代持续磨合的过程中,过去的轻而易举变成了今天的勉为其难,难免常有“当时只道是寻常”的遗憾。

民谣的底色是遗憾,是因为转型时代充满欲望、遍布理想,思而不得自然让人难以释怀。一方面,在宏观经济的新世界里,机会加速涌现,成功对年轻人青睐有加,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不断成就激动人心的财富神话;另一方面,在社会沉淀的旧结构中,通过知识和努力改变命运,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理所应当。转型时代的这种二元矛盾,既刺激了欲望的产生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