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我国碳市场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

来源:《中国外汇》2024年第9期

碳市场作为一种基于总量控制的配额交易系统,其创新性不仅体现在短期内显著降低减排成本,而且在长期激励企业研发新减排技术并形成技术溢出效应。碳市场建设为绿色金融功能发挥提供了平台,推动了碳信贷和碳资产管理等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建设发展高效碳市场,对写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和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全球碳市场第一梯队经济体的发展经验

欧盟、美国-加拿大(作为区域性联合体)、英国、新西兰和韩国,作为碳市场建设的领先国家,代表了全球碳市场发展的第一梯队。中国、墨西哥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正处于碳市场建设的初期阶段,形成了第二梯队。而俄罗斯、日本、乌克兰、印度及哥伦比亚等国,正计划实施或正在考虑建立碳市场,构成了第三梯队。

从第一梯队的经验来看,碳市场建设关键要素主要有四点。第一,完善的政策和法规框架。明确的政策指导和合理的法律框架是有效碳市场的基础。全球主要碳市场所在国都在市场建设初期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并随着市场发展动态修订和完善,其中包括排放限额、交易机制和合规要求等方面。

第二,有效的市场机制设计。欧盟碳市场通过设定碳排放上限并通过配额交易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该系统最初采用的是配额免费分配方式,但逐步过渡到了配额拍卖制,以提高市场效率和透明度。为应对市场过剩配额问题,引入了市场稳定储备机制,调节市场供应量以稳定价格。美国的两大区域性碳市场——加州碳市场和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均采用配额拍卖制。两者都将拍卖收入用于气候和能源项目。美国碳市场强调区域合作与灵活性,以适应各自的环境和经济需求。新西兰与韩国碳市场采用与欧盟类似的配额交易机制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最初配额主要通过免费分配,但计划逐步过渡到配额拍卖制度。

第三,参与主体的广泛覆盖。市场参与主体的广泛覆盖是逐步实现的,起初聚焦于高排放行业,随后扩展到更多领域。这种策略首先确保了市场初始启动和有效管理,再通过扩大覆盖面提高碳市场流动性和价格稳定性,降低了市场操纵风险。欧盟、美国、英国、新西兰和韩国均采取了逐步扩展的策略。美国虽无全国性市场,但其各州和地区市场,也从特定行业起步,逐步增加覆盖范围。英国脱欧后建立的碳市场起初就模仿了欧盟,计划逐步扩大。

第四,设置监测、报告和验证系统。欧盟排放交易系统的监测、报告和验证系统规定了严格规则,确保温室气体排放的准确测量,并要求参与者每年公开透明地报告排放量,且数据须经过认可的独立第三方验证以确保其准确性。对违反该系统规定的公司,欧盟采取严格的合规措施,包括罚款。在美国,该系统主要体现在地方和州级碳市场。这些市场各自制定了监测规则,确保排放源准确记录温室气体排放。碳市场参与者需按照规定向相关州或地区机构定期报告排放数据,并且这些数据需要经过独立第三方的验证。对于违反系统规定的企业,各州和地区采取了包括罚款在内的严格合规措施。此外,尽管美国没有全国性碳市场,但美国环保署实施了温室气体报告计划,要求特定的大型排放源报告其排放情况。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美国监测、报告和验证系统的框架。英国、新西兰和韩国的系统在基本原则上与欧美相似,但会根据本国特点进行调整。

 

中国碳市场建设现状与不足

近年来,中国碳市场发展逐步形成了系统框架,但与全球碳市场第一梯队经济体呈现显著的差异化特征。

在政策和法规框架方面,虽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为中国碳市场提供了基础法律架构,但在法规成熟度、精细度、透明度和市场效率等方面仍有待提升。对比欧盟《排放交易计划指令》,中国的法规在排放限额设定、交易机制明确性以及合规要求等关键领域尚未达到同等水平。

在市场机制设计方面,中国碳市场的顶层设计突出其作为碳减排的辅助工具,与欧美市场将金融功能融入碳市场的方式存在差异。在中国碳市场中,市场参与者主要通过持有碳配额以达成履约目的,显示更强的商品市场特性。而欧盟碳市场更偏向于金融市场,特征在于交易活跃性。中国碳市场在价格机制方面整体保持平稳,配额价格呈稳中有升趋势,反映出碳价市场属性。监管部门通过控制免费发放配额总量影响价格,尚未实施有偿分配机制和市场稳定机制。此外,中国碳市场交易量主要集中在履约清缴截止期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