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中国开放经济统计研究的两项新成果值得关注

来源:《中国外汇》2024年第9期

国际收支统计是系统记录一国(或地区)对外经济活动最为全面和规范的国际标准。194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国际收支手册》(第一版)(Balance of Payments Manual),主要目的是应联合国发布的《国民账户体系》(Systems of National Accounts)的要求,指导各个国家(或地区)编制统一规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和国际投资头寸表(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此后,IMF不定期对《国际收支手册》进行修订,2009年发布的《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是最新的版本,该版本在统计概念、原则和方法上均较1993年发布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有较大变动。

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制度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我国恢复在IMF的正式席位后,按照IMF于1977年发布的《国际收支手册》(第四版)开始编制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1981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了我国首个国际收支统计制度,通过汇总海关总署、外经贸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等部门的记录,编制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1982年,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依照《国际收支手册》(第四版)的标准,按年编制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1984年起,国家外汇管理局向IMF报送中国国际收支统计数据;1985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首次向社会发布1982—1984年中国国际收支概览表。此后,中国国际收支统计工作不断与时俱进,2015年起,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始公布按《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编制的国际收支统计数据,并按《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的标准对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其历史跨度覆盖了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为研究中国对外商品、服务和金融活动提供了国际可比口径的时间序列数据。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统计数据仍有遗憾。首先,上述统计数据始于20世纪80年代,未能覆盖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十多年的历史,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30多年的历史没有国际可比口径的统计数据,形成了新中国国际收支统计的一段空白。其次,上述统计数据未能覆盖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历史长周期。中国对外经济交往不是20世纪的新事物,也不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才出现的,而是一个前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概念。现有的历史研究大大丰富了人们在这个领域的认知,综合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等研究成果,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并非高度封闭的经济体,而是一个前现代世界体系的中心节点,在全球贸易和金融大循环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早在明朝就出现了中国出口茶叶、丝绸、瓷器等贸易品以交换来自美洲白银的国际贸易大循环,进一步看,中国在全球大循环中的作用甚至可以上溯到元朝、唐宋甚至更早的历史时期。工业革命后,西方世界用枪炮和鸦片重构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鸦片战争则是将中国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