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新发展格局下出口方向跨境电票业务发展研究

来源:《中国外汇》2024年第12期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票据作为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金融工具,集信用功能、支付结算功能和融资功能于一体,能有效疏通产业链供应链资金堵点,实现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在我国深入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基于进口方向跨境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以下简称跨境电票)应用场景的成功实践经验,探索出口方向跨境电票的可实施性,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票据的国际属性,从金融层面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探索发展跨境电票业务的有利条件

万亿级票据市场体量为跨境电票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市场基础

票据是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支付融资产品,在助力企业优化资金管理、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供应链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释放消费潜能、畅通经济循环、强化信用建设的关键载体。2023年是《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实施的第一年,全年票据业务总量224.5万亿元,同比增长15.1%;票据承兑发生额31.3万亿元,同比增长14.5%;票据贴现发生额23.8万亿元,同比增长22.4%。国内市场对票据结算接受度高,将票据应用场景拓展至国际贸易市场,具备深厚的市场根基。而票据相对于信用证等传统的国际结算工具,在便捷性、透明度、标准化、成本等方面也具有优势,适合拓展至跨境领域。

上海票据交易所为跨境电票发展提供了成熟的软硬件条件

2016年12月8日,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并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票据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票交所)正式成立。上海票交所充分履行建设金融基础设施的担当作为,积极发挥我国票据领域的业务交易、创新发展、数据分析、风险防控和信息服务职能,将全国票据市场带入电子化时代,我国电子化票据占比由上海票交所成立前的30%左右提升至现在的99%以上。商业汇票承兑与贴现实现电子化转型,为票据创新研发和应用升级构筑了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供应链票据与标准化票据等票据产品的推陈出新,有效解决了多级长尾供应链的资金流通困局。另外,电票全程电子化操作,满足跨境人民币业务“可识别、可审核、可报送”的基本要求,在符合监管规范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成功的经验模式探索为跨境电票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进口方向跨境电票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成功的实践范例,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运用再贴现货币政策、境外机构境内账户(NRA)功能和跨境人民币打造“央行•跨境票据通”融资新模式,中信银行上海分行等创新试点上海自贸区自由贸易(FT)账户项下跨境票据业务,以及桂林银行推出NRA账户跨境电票业务。该进口业务模式下,由境内进口企业的境外交易对手在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FT账户或NRA账户,境内企业开立以境外出口商作为收票人的电票进行跨境结算,将货款支付至境外出口商的人民币FT账户或NRA账户;境外出口商持有票据到期兑付后,将人民币资金划往境外使用或向境内支付采购货款。从具体案例看,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依托上海自贸区于2022年1月落地了全国首单FT账户跨境票据业务。由于FT账户只能在自贸区内开立,桂林银行结合广西当地实际以及NRA账户办理手续便捷的优势,探索创新使用NRA账户开展跨境电票业务,于2022年3月22日落地全国首笔NRA账户跨境电票业务。该业务针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与国际外汇市场行情波动频繁等新形势,聚焦高频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行业企业,选择“走出去”投资设厂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产业作为试点对象,推动电票跨境使用实现新突破。

 

探索出口方向跨境电票业务的重要实践意义

出口方向跨境电票是进口方向跨境电票的反向操作与功能延伸。在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探索出口方向电票跨境使用,打通跨境电票双向支付渠道,充分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中资“走出去”和外资“引进来”,提升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对于深化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深远意义。

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出口方向跨境电票业务将结算方式由传统的国际信用证、跨境电汇转换为电票结算,运营管理和支付清算体系均为国内自主研发、独立控制,全生命周期可由上海票交所研发的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承载,并通过第二代支付清算系统处理资金清算,实现跨境清算路径在境内完成,符合国内企业交易习惯、安全高效且手续费较低,大幅提升了资金跨境结算清算的便利性。此外,利用电票具有国内银行兑付保障的属性,助力国际贸易实现远期付款,更好地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加快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助力企业在两个市场顺畅切换,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

有利于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出口方向跨境电票业务以境外主体开立在境内的人民币NRA账户作为介质。根据现行规定,NRA账户与境内账户之间的资金收付按照跨境交易进行管理,具备资金管理便利、结算方式灵活等优势。将NRA账户作为跨境电票结算账户,既突破了FT账户的地域受限问题,也能确保办理流程简便、实操性强。境外主体基于真实贸易背景向境内主体出具出口方向跨境电票,用于结算国际贸易货款,境内主体可直接持票到期,条件成熟时可探索开发包括贴现、票易票、票易贷、票据资产证券化等后端配套融资产品,更好满足国际市场的人民币跨境投融资需求,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传统国际贸易采用美元等国际通用货币结算,市场存在汇率双向波动风险,且对国际主流金融信息传输系统的依赖过高。出口方向跨境电票业务,能够有效解决现有跨境电票在国际贸易场景中只能单向运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弊端,建立本币清算优势,有效规避汇率风险。未来如结合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智能合约”的特点,还可有效追踪资金流向与使用途径。另外,上海票交所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完整记载了票据全生命周期交易轨迹记录,可为反洗钱黑名单建设提供线索,通过单笔跨境电票交易路径进行反洗钱逻辑性分析;同时,对电票跨境交易行为人进行名称自动过滤,也能有效拦截涉嫌洗钱、恐怖融资和逃税等违法交易。

 

出口方向跨境电票业务模式的思路构想

借鉴现有“电子银行承兑汇票+NRA账户”模式研发经验与实践成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趋势,出口方向跨境电票业务模式可以进一步满足国际产能合作中“双循环”企业对于跨境交易时效性、便捷性、安全性的需求。以下从实施路径、信用评估、风险管理三方面提出对出口方向跨境电票业务模式的总体构想。

建立出口方向跨境电票实施新路径

出口方向跨境电票实施路径继续沿用“电子银行承兑汇票+NRA账户”模式,基于前期NRA账户已接入上海票交所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以境外主体作为银行承兑汇票出票人,向境内出口商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以数据电文形式向境内承兑行申请,境内出口商持有电票到期后,再由境内承兑行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境内出口商,从而实现票据跨境签发、承兑、支付、资金清算等全流程业务办理(见附图)。该模式将进一步延伸进口方向跨境电票的单向运用场景,进而满足涉外企业跨境交易时双向结算与风险管理等市场需求,有效联动境内外市场。

Snipaste_2024-06-26_14-38-52.jpg

打通出口方向跨境电票授信难点堵点

解决境内银行对境外企业信用评估难题是开展出口方向跨境电票业务的关键,特别在境外开票人尽职调查环节,应严格把控境外开票人的资格准入、资金用途、还款资金来源及相关交易背景的真实合规性审核。对于在境外设有子行的金融机构,可直接联动开展境外开票人的合规展业审查工作;对于尚无条件开展母子行联动尽调的银行而言,应深入研究国际惯例和经贸规则,充分了解境外开票人所在地金融监管、反洗钱规定和利息税征收规则,聘请国际知名的律师事务所作为法律顾问,沟通对接合同条款修订、开票主体尽职调查及跨境税务管理等事宜,确保出口方向跨境电票业务行为符合本国及境外企业注册地法律法规。

搭建出口方向跨境电票风控体制机制

一是积极遵循上海票交所及监管机构在客户筛选、业务办理、数据报送和反洗钱管理等方面的详细规范与指导原则,健全内控管理体系,为业务合规运行筑牢坚实的制度基石。二是加强上海票交所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与跨境结算相关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与联调联控,全面厘清国际收支申报、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CPMIS)等的取数规则和申报标准,确保出口方向跨境电票申报信息及时、准确、完整。三是建立跨境电票内部信用评级机制,构建基于票据交易参与主体为权重依据的信用评级体系,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对客户信用精准画像,促使跨境支付和金融增信属性结合,在实现信用风险动态管控的同时,提升涉外企业融资可得性。

 

出口方向跨境电票业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应用场景有所欠缺

现有的进口方向跨境电票实践,是境内进口企业作为开票人,境外出口企业作为收款人,以NRA账户为载体完成票据签收。然而,受限于新生金融工具国际市场接受度、境外主体跨境开立NRA账户配合度以及跨境电票境外流通性等问题,进口方向模式下的业务实践尚不丰富,获得市场广泛认可仍需时日。对于出口方向跨境电票此类暂未开展、但具备可行性和现实需求的应用场景,金融机构可在上海票交所和监管机构的指导下进一步探索实践,推动建设以票据为载体、双向顺畅的国际贸易资金流通渠道。

复制推广有待提速

受经济发展水平、法制文化与社会信用体系差异等影响,物理网点无法跨境触达的金融机构主要借助第三方完成信用评价与尽职调查工作,难以直接掌握境外主体征信与经营情况等一手信息,信用信息收集与辨识问题成为影响金融机构开展出口方向跨境电票授信的最大障碍。此外,为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境外主体授信多采用国内关联企业追加担保形式实现,进一步限制了符合授信条件的客群体量,导致短期内业务模式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快速复制推广。

“三流”管理存在难点

相较于进口方向跨境电票,由于出口方向跨境电票业务的收票人为境内企业,其背书转让和贴现处理流程与普通电票业务一致,因此流转功能不存在制度与技术上的障碍。在实务操作中,金融机构基于合规性管理要求,在融资授信环节会要求贴现人出具贸易单据,但由于贸易背景涉及境外,贸易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信息相对难以掌控。特别是在出口贸易中,最能佐证贸易背景真实性的报关单缺乏统一的核验标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三流”之间不匹配的风险,因此对业务经办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与甄别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出口方向跨境电票业务发展建议

加快推动出口方向跨境电票应用场景落地

跨境电票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便捷、成本更低的结算方式,适用于跨境母子或合资等关联公司、跨国集团内部采购、境内外“双循环”企业、供应链金融等,具备广泛的业务基础和应用场景。服务实体经济、优化金融服务是金融系统的重要职能,在进口方向跨境电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建议由金融监管部门组织推动出口方向跨境电票业务的落地,选择具有成熟业务模式、成功实践经验的省份和银行作为试点区域和试点机构,以进一步完善跨境电票在进出口结算中的双向支付功能,为票据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推广实施提供强大助力。

锁定可复制推广的产业领域与客户群体

随着电子芯片、汽车制造等行业纷纷“走出去”布局全球生产网络,海外工厂具有从国内采购原材料的进口需求,成为出口方向跨境电票的天然应用场景,且母公司的信用信息在国内票据信息披露平台可被记录和查询,适合作为试点产业领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复制推广。建议相关业务管理部门与海关总署、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单位联合建立涉外企业贸易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增加跨境票据征信数据库建设功能,丰富境外投资企业及其关联公司信息储备,便利银行掌握境外主体信用记录、经营状况、行业竞争力等关键信息,加快推进出口方向跨境电票业务的复制推广工作。

深入挖掘跨境电票再支付、再融资功能

打造从结算前端到融资后端的跨境电票全链条应用场景,将惠及跨境产业链上的更多实体企业。建议金融监管部门结合人民币国际化趋势,考虑逐步放开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采用跨境电票结算融资,并适时推出跨境电票再贴现支持政策,针对扶持产业、跨境供应链或重点外贸外资企业给予再贴现信贷资金倾斜,通过再贴现工具将政策红利精准传导至实体经济。等分化票据的创新型功能充分提高了企业“化整为零”进行再支付与融资的便利性和灵活度,该应用场景可进一步推广至跨境电票业务,推动跨境电票背书支付、贴现融资等相关业务落地,为跨境电票持票人提供更灵活的结算工具与现金管理方式,助力外向型企业以更低成本、更强动能,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作者杨波单位:广西大学经济学院、桂林银行

作者秦茜、朱瑞梅、褚丽莎单位:桂林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