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函助企业转型升级
本文将以中国进出口银行浙江分行(以下简称“浙江分行”)处理J公司保函索赔案为例,说明合理运用保函,可有力支持企业转型升级。
浙江分行为J公司开立了共计1.57亿美元的船舶预付款保函,但却陆续遭遇索赔,面临赔付风险。浙江分行一方面加强与H集团(J公司是H集团的下属公司)的沟通,加强保函反担保措施;另一方面,配合J公司在境外的仲裁,最终妥善化解了保函赔付风险。事后,浙江分行深入调查分析了企业的风险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继续支持J公司以承接大型主流船舶、系列船和顶级船船东订单为主的大方向,寻求在发展中化解风险。浙江分行以其对J公司“雪中送炭”的支持和与企业共渡难关的态度,构筑了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
案例情况
2007年,J公司开始从事造船生产。浙江分行曾为J公司先后开立了10个船舶预付款退款保函,包括与以色列船东Ofer Maritime LTD旗下单船子公司签订的4艘8.2万吨散货船(J0127-130)、与希腊航运公司Safety Bulkers旗下单船公司签订的1艘18万吨散货船(J0131)以及与阿联酋船东签订的2艘32万吨原油轮(J0132、133),保函开立金额为15712万美元。其后,境外船东对上述保函向浙江分行提出索赔申请,船东索赔保函本金总额达10500万美元。J公司在境外提起仲裁,英国高等法院驳回船东上诉申请。仲裁结束后,浙江分行征求常年法律顾问的意见后注销了全部保函。
风险信号
信号一:造船行业陷入低迷
造船行业属于典型的周期性行业。2008年下半年开始,世界金融危机给全球航运市场和船舶制造业带来了巨大影响,全球新船订单大幅下滑。进入2012年,受到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欧洲的老牌船东均面临银行授信萎缩、出资能力下降等问题,再加上国际航运市场由于国际贸易不景气而遭遇历史性低谷,船舶行业更是步履维艰,生存艰难,不时传出一些中小型船企倒闭或停工的消息。
J公司年造船能力达到600万载重吨,是浙江规模最大的造船厂,在国内单体船厂中也是名列前茅。近年来,由于全球航运、造船市场持续低迷,船价持续下跌,行业层面面临的“接单难、交船难、融资难”等严峻挑战不可避免地也摆在了J公司面前。另外,J公司还存在大股东D公司拖欠大额进度款、银行贷款逾期及欠息、涉及诉讼及查封账户等情况。由于PSPC新涂层标准的实施,J公司集中力量建造D公司的存量散货船,合计交船16艘(占当年交船数的89%)。受制于资金、人力以及船坞的周转能力,J公司承接的其他外国船东订单不得不延期,并直接导致其中的挪威金色海洋、以色列Ofer及希腊Safety等船东陆续停止支付预付款并索赔。
信号二:经营管理不规范
J公司由于造船历史不长,前期因受到大股东拖欠进度款、融资结构不合理及生产管理存在缺陷等问题的影响,导致船舶建造拖期严重,屡遭保函索赔,企业资金周转紧张。2013年,在H集团加大对J公司支持力度及全球航运和造船市场缓慢复苏的背景下,企业情况虽有所好转,但情况仍不容乐观。一是交船情况不理想,2013年,除交付关联企业D公司1艘8万吨的国内船舶外,其他船舶均未完成交付,经营现金流匮乏,同时面临约12亿元人民币的保函赔付(赔付款由H集团帮助解决);二是虽然拟采取以H集团内其他子公司股权置换的方式解决前期战略投资者退出的问题,但相关协议尚未最后签署(由此对H集团或J公司带来的经济影响尚需跟踪了解);三是虽然2014年1月份完成了1艘17.6万吨散货船的交付,公司董事长改由H集团某执行董事兼任,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效果目前尚不明朗。
信号三:遭境外多个船东发起的索赔
因订单延误,J公司遭境外多家船东索赔。对此,J公司在境外提请仲裁,涉案船舶达20多艘。其中涉及浙江分行开立保函支持的有7艘船舶共10个保函,保函开立金额1.57亿美元,索赔金额达1.05亿美元,保函赔付风险较大。
风险化解措施
在J公司船舶预付款保函被船东索赔并提请仲裁之后,浙江分行高度重视。首先,及时将J公司在该行的存量保函划为关注类;其次,结合企业在浙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