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把握机遇推进大宗商品业务发展

来源:《中国外汇》2016年第10期

2015年以来,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中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原油、铜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波动;国内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大宗商品企业亏损、倒闭事件频发,银行授信资产质量承压。这导致业内对发展大宗商品金融业务的前景产生了疑问。那么,当前环境下大宗商品业务前景如何,中资银行是否应继续推动该项业务发展?本文尝试解答这一问题,并对中资银行下一步发展策略提出建议。

发展大宗商品金融业务恰逢其时

一是全球大宗商品需求稳健增长。大宗商品作为全球战略性原材料,是维系全球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尽管当前全球宏观经济低迷,大宗商品需求有所下滑,但需求基本稳定。以能源为例,2015年,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127.6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0.7%,石油、天然气消费总量分别增长1.8%、2.7%;同年,全球成品油需求总量8177万桶/日,全球原油加工量7940万桶/日(同比增长2.7%,创历史新高)。下一阶段,随着美国经济强势复苏,欧盟经济逐渐企稳,预计全球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二是中国保持全球大宗商品进口大国地位。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原油、铁矿石、精炼铜、大豆进口国,2015年进口量分别达到3.4亿吨,9.53亿吨,368万吨和816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8.8%,2.2%,2.5%和14.4%,均创历史新高。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60%,铁矿石、大豆对外依存度更是超过80%。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在2016年一季度出现企稳迹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上调了中国2016至2017年的预期经济增长率,表明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此外,中国政府近年来积极推进 “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以及大力扩充原油、铜等国家大宗商品战略储备等举措,有利于维持大宗商品进口需求。

三是国内外大宗商品市场逐渐出清。2015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剧烈波动,大宗商品行业也经历了大洗牌。大浪淘沙后,那些负债合理、经营稳健、内控严格的企业成为市场主流,而以德正系为代表的高负债、高杠杆经营,以大宗商品贸易之名行融资套利之实甚至以欺诈手段骗取银行融资的企业纷纷被淘汰出局。随着非理性经营和投机泡沫被挤出,商品市场得以出清。商品贸易开始向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回归,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形成筑底,并于2016年一季度出现反弹势头:大宗商品的最坏时刻可能已经过去。

四是境内市场经营环境日益规范。境内大宗商品市场在经历“上海钢贸”、“青岛港”等事件后,各级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均从各自角度出发,推进市场规范的建设工作,打造透明、公开的运作机制。如:上海自贸区提出了自贸区大宗商品现货市场的“交易、托管、清算、仓储”四分开原则,并引入第三方仓单公示机构,防范商品重复质押、虚开仓单等风险;山东省青岛市银监局推动青岛港上线“银港通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信息系统”,并与银行进行直联,传输港口货物状态,以有效解决银行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中国仓储业协会会同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制定了《担保存货第三方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开展担保存货管理企业资质评价,推动建立“全国担保存货管理公共信息平台”。这些新举措为银行开展大宗商品金融业务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中资银行大宗商品业务的发展策略

当前,中资银行普遍面临利润增速下滑,利差空间不断被利率市场化、网络金融等新兴金融中介所挤压,过去靠做大资产规模赚取收益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亟需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大宗商品业务涉及商行、投行元素,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从外资银行实践来看,具有很高的收益空间。如某外资银行大宗商品业务条线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达到75%。此外,长期以来垄断国际大宗商品金融市场的欧美系银行也因各种原因或压缩、或退出相关业务,为中资银行提供了难得的入市机会。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