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之聚散
为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水平,银监会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着重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考虑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审慎评估各类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防范跨境、跨业风险”。6月底,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参加IMF活动时明确表示,中国已决定开展新一轮监管体制改革以控制影子银行的活动,消除监管真空。
在笔者看来,目前监管部门重提影子银行问题,并强调要实现金融风险管理的全覆盖,根本原因就在于,在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不良风险已经借道影子银行业务扩散至整个金融体系,增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在国内外经济持续低迷、市场波动加大的背景下,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处理积聚在金融体系中的信用风险问题刻不容缓。
在债务融资体系中,优质的项目总是追逐低成本的融资渠道。债券融资成本最低,普遍低于银行贷款1—2个百分点,成为企业融资的第一选项。一般而言,央企、大型国企和其他大型企业等高信用主体倾向于发债融资。银行贷款成本虽高于发债,但相对而言还是较低,因而是企业债权融资的第二选择;而基于额度、效率、银企关系等各方面因素的考虑,很多时候还会成为第一选择。银行业也一直处在信用风险防控的第一线。其完善的风控体系,可以对大到央企小到个体工商户的各类融资主体进行风险定价并提供融资服务。不过,银行信贷的准入门槛还是较高,达不到银行准入门槛的企业和个人就不得不借助成本更高的融资渠道,包括信托、各类资管产品、民间借贷、P2P平台、各类财富公司等。
风险事件频发
目前,中国实体经济的持续低迷,使债权融资市场风险事件频发,银行业饱受不良攀升之苦;而民间借贷、P2P等则成为失联和跑路事件的重灾区。无论是高信用主体集聚的市场还是低信用主体集聚的市场,信用风险事件都在加速暴露中。
2014年3月,“超日债”违约打破了债券市场十余年未有实质性违约的神话。至此,债券违约事件不断。2015年,市场共发生18起债券违约事件,合计金额超过100亿元;2016年上半年,共发生36起债券违约事件,合计金额超过200亿元。债券是银行理财的标配产品,债券违约频发一度引发银行理财产品减配信用债,并减少委外业务。债券作为事实上信用等级最高的债务融资工具,债券违约对债权融资市场具有深远的影响,更是金融体系信用风险违约概率提升的重要标志。
自2013年开始,银行业不良风险的暴露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截至2016年3月末,银行业不良率为1.75%,环比增长0.08个百分点,连续11个季度环比上升,较2011年三季度末的阶段性低点增长了0.85个百分点。同期,银行业拨备覆盖率为175.03%,环比下降6.15个百分点,较2012年底的阶段性高点下降了120.48个百分点。考虑到拨备下降背后的不良核销因素,若拨备覆盖率维持在295%的高点,则银行不良率将接近4%。
高成本融资领域透明度低,不良率数据一直是个谜,我们只能通过各类风险事件管中窥豹。进入2014年以来,民间借贷领域失联事件不绝于耳,跑路赖账成为圈内常态,致使几大民间借贷文化发达的区域先后沦陷,不少人谈民间借贷色变。进入2015年以来,互联网金融领域风险案件频发,高不良成为背后的主要推手。截至2016年6月末,P2P累计问题平台数达到1778家,与正常运营平台的比例约为3:4。其中,2015年全年新增896家,2016年上半年新增515家。而线下财富管理公司也成为重灾区,泛亚、e租宝、大大集团等财富管理公司先后涉嫌非法集资,涉案金额均在百亿元以上。
化解金融体系信用风险
资管市场整体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监管法规和相关制度建设整体落后。因此,健全监管制度、补足监管空白区域成为近期政策着力的重点。一场涉及私募基金、互联网金融,乃至银行理财、信托产品、券商及基金子公司资管、保险资管在内资产管理市场综合治理正在拉开帷幕。
2015以来,国家加大了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线下财富管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