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构建宏观审慎风险预警机制

来源:《中国外汇》2016年第17期

审慎管理是监管当局为了维护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采用审慎管理工具,以必要的治理架构为支撑的一种监管理念与做法。近年来,宏观审慎的逆周期管理思路开始获得广泛认可,在当前外汇管理被动应对跨境资金流动过程中,其作用也尤为突出。但目前宏观审慎外汇管理在国内仍属于探讨阶段,相关部门尚未建立完整的框架和预警机制,从而制约了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效能。其中预警机制的研究是在整个宏观审慎管理的前端,在一定程度上,比事后的监管更为有效。因此,构建宏观审慎风险预警机制是目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建立预警机制框架

建立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审慎外汇管理预警机制,就是通过判断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市场走势,及时监测分析金融机构和系统重要性企业跨境资金流动涉及系统性风险的状况,并对可能发生风险的薄弱环节进行预警。从目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宏观审慎外汇管理中的定位来看,预警机制的目的应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银行合规经营,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二是抑制热钱流出/入,防范异常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三是有序推进外汇管理便利化改革,维护外汇市场的发展和稳定;四是提高银行系统的抗风险能力,提升银行的自我恢复力。

鉴此,预警机制框架应包含风险管理、监测指标和预警阈值的设定、配套机制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对涉及跨境资金宏观审慎外汇管理各个层面的风险进行预警评估,尽早发现风险源头及其发展趋势,启动相应的宏观审慎外汇管理(见图1)。

QQ截图20160909095037.jpg

预警机制的风险管理

检测对象的选择。为实现预警机制的目标,我们首先要确定宏观审慎外汇管理的监测对象。从近年来金融风险的爆发区域、传染渠道和影响范围来看,金融风险已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机构、领域或区域,而是涵盖了外汇经营活动的整个金融体系。因此,宏观审慎管理应针对金融机构的此类风险设定相应的风险预警指标。此外,在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以及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等一系列政策实施之后,系统重要性企业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在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过程中,全面考虑各类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因此,风险客体的选择不应该局限于某一单个机构或者领域,而是应该涵盖涉外经济的各个领域。综上所述,监测对象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金融体系和系统重要性企业。

风险因子的选择。在考虑纳入风险的过程中,宏观审慎管理机构只有在准确识别和判定所面临风险性质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实施宏观审慎外汇管理政策。目前,外汇局内部的各项监测分析多重在当前形势的分析,导致监测分析多为事后分析,事中预警作用较弱,不能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资金流动风险进行评估。笔者认为,外汇相关的审慎措施应包括对银行外汇资产负债敞口、银行的外汇贷款、银行担保型等或有负债行为进行监测,以及对本币与外汇债务分别提出不同的准备金率等要求。因此,宏观审慎外汇管理的风险对象应覆盖汇率风险、资产价格风险、资本流动风险、银行涉外业务风险和企业贸易风险等可能引起较强传染性的风险因子。

设定指标和阈值

监测对象确定后,在宏观审慎外汇管理的预警机制中,需完善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适当的指标体系,确保其能提供有关实际风险状况的前瞻性信息;二是为这些指标设置合理的预警值,超过预警阈值时,相机启动宏观审慎外汇管理工具。

设定监测指标。设定监测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