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短期企稳 中期承压
2016年以来,中国经济结束之前不断下行的趋势,GDP连续三个季度保持6.7%的平稳增长,运行在政府设定的目标区间,显著超出市场预期。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的增长态势显著分化,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变: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占GDP比重在2016年前三个季度升至53%;消费则取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2016年前三个季度达到71%。
伴随经济短期企稳,中国至少在短期内已走出2015年下半年对金融市场波动和经济硬着陆担忧的阴影,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和宏观政策的信心有所回升。今年二季度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人民币/美元中间价逐渐形成同时参考前日收盘汇率和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定价机制。在经历英国脱欧、美联储升息预期变化等风险事件后,人民币对美元波动总体趋贬,对一篮子货币稳中略贬,资本流出压力有所缓解。伴随经济环境趋稳,政策当局推出“深港通”政策,对外表明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宏观政策重点也从短期内稳定经济增长和防止金融市场波动逐渐转向中期内控制杠杆、防范资产泡沫和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未来中国经济企稳的态势能否延续?
经济企稳的推动力
2013年下半年,美国“削减恐慌”(taper tantrum)和国内流动性冲击、融资收紧,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下行;2014年三季度,GDP增速降至五年最低,面临跌破7%的压力。央行在2014年11月宣布降息,预示货币政策重新转向新一轮宽松。由于2015年下半年A股下挫和人民币汇改引发金融市场动荡,货币政策宽松更加密集,人民银行累计六次降息、五次降准,存贷款基准利率均降至历史最低;与之相应,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和新增贷款均创历史最高。
货币政策宽松推动房地产市场大幅回升,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商品价格显著反弹,汽车等部分耐用品消费上升,带动工业利润和产出有所回升,成为短期内稳定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今年前9个月,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价格分别同比增长26.9%和11.3%,大幅超过2015年6.5%和7.4%的增速;房地产开发投资显著回升,2016年前9月同比增长5.8%,比2015年全年增速高出4.8个百分点;房地产对GDP同比增速的拉动,从去年全年的0.2个百分点进一步上升至今年前三季度的0.5个百分点;一、二线城市房价大幅上扬,9月底价格同比涨幅分别达到26.7%和14.9%。今年前9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7.9%,比2015年全年增速高出0.6个百分点。受宽松货币政策、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反弹以及去产能政策预期的刺激,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扬,螺纹钢和焦炭价格年初以来累计分别上涨40%和143%,带动PPI环比持续回升,并于9月同比转正,结束了长达54个月的负增长,进而带动相关企业利润和产出明显回升;在宽松信贷和购置税政策等因素支撑下,今年以来汽车、建筑装潢材料等商品零售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支撑了相关行业利润和产出的增长。据统计,今年前8个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4%,而2015年全年同比下降2.3%;今年二、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为6.07%、6.13%,好于一季度的5.8%。
2017或再度面临下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