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外汇管理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形势发生了深刻改变:由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格局被打破,银行、企业等都在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当前的形势对外汇管理工作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市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机遇,跨境资金异常流动风险的防范是挑战。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外汇局广东省分局(下称“广东省分局”)积极构建新思路,大力推行“放、管、服”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抓住“三大机遇”
机遇一:经济金融开放程度加深有利于推进外汇管理改革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日趋活跃,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成果不断推广,“沪港通”“深港通”、基金互换等持续推进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广东毗邻港澳,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具有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的有利地缘优势;同时,广东自贸区和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建设、粤港澳金融合作等一系列改革创新方案的出台实施,也为争取改革政策的先行先试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广东省分局有望在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方面取得新的成绩。
机遇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了外汇管理部门在优化境内外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提升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以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对开放型经济特征明显的广东而言,降低涉外企业经营成本,促进生产要素有效配置,有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的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省内各级地方政府均十分重视推进外贸行业降成本、提效益的进程。在此背景下,广东省分局促进境内外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将进一步提升,有利于在拓宽企业跨境投融资渠道、帮助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机遇三:市场需求多元化为提升外汇服务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是外汇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充足有效的市场需求则是提升外汇服务的重要基础。广东经济开放程度高,又是著名的侨乡,近年来随着市场的日趋多元化,不断提出诸如规避汇率风险、贸易投融资便利化以及“走出去”企业后续金融服务等新的需求;同时,广东跨境电商、旅游购物、市场采购等贸易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也要求外汇管理部门跟上其发展节奏,及时提供符合其发展特质的高效服务。
应对“三大挑战”
挑战一:外部需求总体萎缩使得涉外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当前,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全球贸易格局调整对我国传统外贸优势形成挑战。受国际市场总体收缩的影响,广东涉外经济虽然总体保持良好态势,但外贸进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均存在一定的增长压力,涉外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稍显不足。2016年1—11月,广东跨境资金净流入同比减少近3成。面对这一局面,如何深化外汇管理改革、提升外汇服务,进而挖掘出涉外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成为广东省分局一项不容忽视的挑战。
挑战二:跨境资金异常流动风险防范措施需不断更新和丰富。从近几年防范跨境资金异常流动的工作实践看,当前还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跨境资金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高。对资金流动的监测预警需要统筹宏观、中观和微观特征,要根据以往数据变化和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提前预判形势变化。如在当前资金流出形势下,要准确掌握企业资金滞留境外规模、资金调回需求等情况,提升监测分析对核心工作的支持作用。二是对异常行为的打击有待强化。异常资金流动形势日益多样化,如当前资本流出中出现的虚假贸易投资、出口不(少)收汇、大额预付货款、延迟收款、转口贸易“多支少收”等,均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需要外汇管理部门不断提升核查、检查能力,找准风险点,实施精准打击。三是对资金流向需加强跟踪调查。核查、检查中发现,对很多表面真实、但资金来源和去向存疑的业务,外汇管理部门因缺乏资金和跟踪手段而无法继续深入开展核查、检查。这些问题的解决,事关跨境资金异常流动风险防范的成败,对于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挑战三:便利化水平提升与加强监管之间矛盾突出。提升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是外汇管理改革的目的之一,如何实现“放得开”又“管得住”,成为新形势下外汇管理的重要课题。对市场主体来说,便利化是永恒的需求,但外汇管理部门必须保留必要的风险防控手段,加强对资金异常流动行为的监管。广东涉外收支体量大,占全国收支规模近两成,跨境资金流动形式也更加多元,因而市场主体便利化要求也更为强烈。尽管广东省分局通过改进监管方式、采取柔性化管理措施、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等途径,努力提升管理水平,但管理仍然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如何更好地平衡“便利化”与“防风险”之间的关系,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遵循“三条主线”
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近年来广东省分局坚持“推改革”和“防风险”两手抓。一方面,积极推进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提升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