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外汇局事后监管改革构想
近年来,随着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外汇局积极转变管理理念,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不断深化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的外汇管理改革,主动转变管理职能、简化管理流程、改进管理方式、强化事后监管,不断优化管理资源配置,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改革过程中,事后监管工作仍存在一些困扰外汇管理改革有效推进的瓶颈。本文通过分析基层外汇局事后监管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提出继续以改革统领全局的指导思想,不断推进外汇管理组织架构、监管思路及方法的持续创新,推动形成基层外汇局事后监管的新局面。
事后监管现状
事后监管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外汇管理行政审批环节的持续减少、审批材料的不断简化,市场主体间交易的日益复杂,以及产品创新的层出不穷,都对事后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经常项目管理部门、资本项目管理部门分别从不同职能定位出发,对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境外投资、外债等项目开展非现场核查和现场核查工作。检查部门运用外汇非现场检查系统等工具,对多种来源的非现场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筛选外汇违规与异常交易线索,开展非现场检查和现场检查工作。
事后监管的方法尚处于探索期。基层外汇局在事后监管方面始终在不断探索,工作机制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完善。在监管内容方面,企业程序性违规的可能性大为降低,凸显了发现以缺乏交易背景真实性为核心的实质性违规线索在事后监管中的重要性。在监管手段方面,外汇局通过柜台指导和行政审批指导企业外汇业务的情况大大减少,系统监测和指标预警逐渐成为事后监管的核心手段。目前,经常项目的总量核查、大额高频等指标已开始使用,但资本项目的事后监管核查指标尚不健全,跨业务类别的、符合主体监管要求的预警指标较为缺乏。
事后监管数据平台不断得到完善。随着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分析系统、外汇检查分析应用系统的广泛应用,各类外汇管理系统加速整合,国际收支数据、账户数据、货物贸易数据、资本项目数据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基层局数据挖掘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外汇数据综合利用效应已经显现。
事后监管瓶颈
监管职能条线分割。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基层外汇局管理重心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逐渐转移,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效率得以显著提高。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管理条线在开展事后监管工作中基本划分为事前审批和事后核查。但在实际运行中,事后监管在职能调整后仍然受到视野偏窄、监管不到位、管理资源浪费的困扰,难以真正实现对监管对象外汇资金的主体监管。同时,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管理条线的事后核查与管理检查条线的检查职能高度重合,存在着分头行动、重复监管、监管资源浪费的情况。
监管思路有待明晰。随着改革的推进,简政放权后,表面规则性监管内容日益下降,部分文件规定被废除或取消,相关外汇行为已交由市场决定。基层局在表面规则性监管中发现问题、查处定性的概率逐渐降低,规则性监管体系尚未有效建立。近年来在推动银行落实“了解客户、了解业务、尽职审查”展业三原则的进程中,对于银行违反“展业三原则”行为的发现、认定及处罚仍然存在较大难度。在外汇管理简政放权的背景下,建立基于“展业三原则”的事后监管思路仍需进一步探索。
监管方法有待完善。现有的事后监管主要基于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系统开展数据分析,发现异常资金流动线索,存在数据分析视野偏窄、数据量不足、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