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入篮一周年:成就、挑战和发展
2015年11月30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88个成员高度认可下,IMF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以下简称“人民币入篮”),并于2016年10月1日实施。如今,人民币入篮已经一周年。一年来,尽管国际形势云谲波诡、动荡不安,但人民币经受住了考验,不仅有效地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中国的对外开放进程,国际声誉大为提高,而且有效支持了国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金融改革,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创造了有利的货币金融条件。但也要看到,人民币入篮并非一劳永逸之事。根据IMF的规定,每隔5年将对SDR货币篮子进行新一轮的评估,已进入SDR货币篮子的主权货币如果达不到规定的条件,就有可能“出篮”。因此,人民币在“篮”中的地位依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稳固。这既取决于国际社会各种因素的变化,也取决于中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
人民币入篮一周年的丰富成果
主权货币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社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实质性构成部分。人民币入篮,标志着中国主权货币得到全球各国和地区的公正认同。2015年11月30日IMF决定将人民币入篮后,中国主权货币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话语权和影响力得到快速提升。
第一,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从跨境人民币收付业务看,2016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9.85万亿元,占同期本外币跨境收付金额的比重为25.2%,连续六年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收付货币。其中,经常项目人民币收款2.15万亿元,付款3.08万亿元,净支出9273.7亿元,收付比为11.43。2017年前9个月,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0.29万亿元,同比增长16.6%,且人民币的收付金额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2016年“资本项目”中,人民币收款1.63万亿元,付款2.98万亿元,净支出1.35万亿元,收付比为11.83(参见中国人民银行《2017年中国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7年10月6日,环球银行间金融电讯协会(Swift)公布的数据显示,以价值计算,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体系中所占市场份额达到创纪录的2.79%,首次超过日元,跻身于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从储备货币看,IMF公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的数据显示,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的币种范畴,人民币储备在2016年12月末达到845.1亿美元,占标明币种构成外汇储备总额的1.07%;截至2017年第二季度,人民币储备规模进一步达到993.6亿美元,较2016年年底又增了长9.5%。此外,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已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金额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2017年10月1日,IMF总裁拉加德强调指出,人民币将被国际社会认可,成为可自由使用的国际货币。
第二,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2015年以后,随着美联储实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联邦基金利率进入加息通道,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呈现走低的趋势;但与欧元、英镑、日元等相比,人民币兑美元的汇价走低程度依然是最小的,显示了人民币依然是国际金融中可选择的坚挺货币。2016年以后,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和中国人民银行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走高。根据中国货币网的数据,2017年1月3日至10月30日,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升幅约为4.52%。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继2015年8月11日推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以后,2017年5月26日,又推出了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的“逆周期因子”,进一步稳定了汇市交易各方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
外汇储备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货币基础。中国外汇储备在2014年年底为38430.18亿美元,到2015年年底,下降为33303.62亿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下行。2016年以后,境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监管部门进一步采取措施规范外汇进出境管理,抑制了外汇储备资产大幅减少的态势。到2017年9月,外汇储备资产从2016年年底的30105.17亿美元回升到31085.1亿美元,提振了海外投资者和其他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信心,促进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回升。
第三,中国资本市场走向国际化。中国人民银行《2017年中国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披露,到2016年年底,有407家境外机构获准进入中国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托管余额为8000.3亿元。按照国际清算银行(BIS)狭义统计口径,以人民币标价的国际债券余额达到6987.2亿元。其中,境外机构在离岸市场上发行的未清偿人民币债券余额达到5665.8亿元,在中国境内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余额为1321.4亿元。非居民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余额达到3.03万亿元。其中:境外机构持有的股票市值和债券托管余额分别为6491.9亿元和8526.2亿元,境外机构对境内机构的贷款余额达到6164.4亿元,非居民在境内银行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9154.7亿元。另一方面,在人民币入篮因素的推动下,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正式开通;2017年6月21日,全球权威指数编制公司(MSCI)宣布,将把中国A股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以及全球指数;2017年7月3日,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合作正式启动。这一系列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举措,丰富了中国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深度开放,也为全球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提供了新的交易平台。根据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与上海清算所最新发布的托管数据,2017年8月,境外机构增持了825.67亿元人民币债券,增持幅度再创历史新高。
第四,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加大了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建设力度:截至2016年年底,该系统的直接参与者达到28家、间接参与者达到512家,覆盖了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处理支付业务722849笔,金额达到48427亿元。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加快了境外人民币业务清算机制的建设,先后与美联储、俄央行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以保障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能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交易,有效推进了贸易投资的便利化。
总之,入篮一周年来,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中的功能效力已初露头角,不仅在促进中国贸易投资方面的积极效能有所展现,而且在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效力也开始显示。
人民币驻篮面临的挑战
俗话说:打江山难坐江山更难。尽管人民币已经入篮且一年来表现不俗,但国际社会风云变化,人民币要在SDR中坐稳(即“驻篮”)且表现得更为出色,既有赖于国际经济运行的复苏和发展,也有赖于中国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在这些方面,人民币驻篮都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是动荡不安的国际社会,使人民币驻篮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首先,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新一任总统以后推出的一系列非常态的政策,令国际社会一片哗然。在“美国优先”理念的支配下,美国不仅退出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巴黎协定”,叫停了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协定(TPP)的谈判,而且高举贸易保护主义旗帜,以所谓的“不公平的进口”为口实、以结束“不公平的贸易行为”为标的,与诸多主要国家和地区展开了一系列的贸易投资协定重新谈判。这预示着,未来几年各国和地区间的国际贸易走势将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其次,2017年3月以后,英国脱欧的程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但迄今欧盟与英国在脱欧条件上的谈判仍处于僵局,前景尚不明朗,这将给国际经济金融走势增添变数。再次,美欧等国迄今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贸易保护不断延伸,试图以此遏制中国的贸易增长。这给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影响。最后,诸如苏格兰脱英、加泰罗尼亚公投脱离西班牙,伦巴第和威尼托两地区公投脱离意大利等,也都在发酵,给欧洲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多变数。此外,国际金融的变化中也隐含着一系列不确定的变数。2017年6月15日,美联储进行了2017年的第2次加息,加息25个基点至1%—1.25%;与此同时,美联储还加快了资产负债表的“缩表”进度,回笼已投放在外的美元。这些措施意味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的步伐在加快,美元将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而升值。这不仅会进一步导致各种国际货币的贬值和国际经济金融交易中的美元吃紧,而且将导致国际市场中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给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进一步的不确定影响。
第二,中国经济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阶段。从“去杠杆”看,实体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不仅严重制约了“去产能、去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