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短期仍获支撑 长期或动能不足
4月份以来,美元指数一改之前的疲弱,呈现快速上涨势头。那么,这种势头未来能否持续呢?对此,笔者将从当前影响美元走势的几个重要因素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货币政策:“加息”叠加“缩表”或支撑美元
理论上讲,美联储加息将大概率推高美元。但回顾1983年以来的六轮美联储加息周期,美元指数的变化并不必然为正,且与加息幅度也并无必然关联。1983年3月至1984年8月的加息周期中,美联储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上升了3%,推动美元指数上升18.6%。而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的加息周期中,美联储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上升了4.25%,而美元指数反而下跌了2.88%。因此,加息周期中的美元实际走势要结合多项条件来分析。
首先,本次美联储加息的特点是周期长、加息频率低、平均加息幅度低。本轮加息周期开始于2015年12月17日,至今已超过800天,平均加息间隔为165天,平均加息幅度则为0.25%。而从此前美联储的五轮加息周期来看,加息期时长在300—700天左右,基准利率上升幅度在1.75—4.25左右,频率在1—2个月/每次,平均加息幅度在0.21—0.43之间。因此从本次加息期的特点来看,其对美元的影响力度或弱于之前的加息周期。
其次,从加息预期、加息的短期前景及外部协调等因素来看,一是本轮加息周期虽然相对力度较弱,但已经从2017开始加速:2017年美联储共加息3次,2018年6月14日,美联储年内第二次加息,同时公布的点阵图显示,今年或加息4次。加速升息对美元会产生更为明显的助推作用。二是美联储加息的同时叠加了美联储缩表,以及特朗普的税改,这些举措将促进资金回流,也会对美元形成一定的支撑。
整体来看,美联储加息加速叠加缩表,将大概率助推美元上涨。短期而言,美元在未来几个月并没有下降的空间。
财政政策:特朗普税改短期推高美元,长期则动力不足
特朗普政府的财政政策以减税为主要内容,其税改方案已于2017年12月获得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短期内能刺激美国经济,从而推动美元上涨。从经济基本面的角度看,美国当前的经济增速和失业率数据均向好,同时通胀数据不断提高。5月,美国失业率降至3.8%,创自196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显示美国经济几乎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扩张性财政政策无疑对已经向好的经济添了一把火。但是,税改的长期作用还有待观察。
从历史上看,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与里根时期的政策类似,同样是以减税为主要内容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叠加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里根时期,美元指数进入上升周期,从1982年8月30日的120.67上升到1985年2月25日的164.72,涨幅达36.5%。然而,随着政府赤字和经常账户逆差的不断扩张,强势美元日益受到质疑。最终,在1985年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签订了《广场协议》,达成了协调汇率管理机制后,美元迅速贬值,一路下滑至1987年12月31日的最低点85.42。里根政府的实践表明,供给型财政政策在短期内会发生一定效用,刺激经济并推高美元,但长期内效果并不显著,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会逐渐衰退,并会导致通胀/赤字等问题,对美元的支撑也会削弱。据此判断,与里根类似的特朗普财政政策,很有可能将在长期内对美元形成一定拖累。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税改的特点是注重资本回流美国。如果效果理想,将对美元形成一定的支撑。从内容上看,特朗普税改主要包括三方面:个人所得税减税、公司所得税减税以及对海外收入征税制度的改革。
个人所得税方面,保留原有的7档征税,降低了所有档位的税率,调整了各个档位的上下限。其综合的结果可能是:总量上调整力度温和,结构上低、高收入群体减税,但部分中高收入群体增税。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个人所得税适用期截至2025年。
公司所得税是本次税改的重点,涉及三个部分:下调公司所得税税率,改变税收的全球征收制度和递延原则,建立新税种。公司所得税税率由税改前的35%降低到21%,税率下调是永久性的。
海外收入征税制度的改革是本次美国税改的最大改变,其目的在于鼓励海外资本回流。税改前美国实行“全球征税制”和“递延制”,美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