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控制资本管理风险

来源:《中国外汇》2018年第13期

金融控股公司具有协同效应、规模效应优势,有利于实现资本优化配置、业务多元发展。与此同时,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组织架构和业务结构的复杂性,使其相较于单一金融机构具有更为复杂、特殊的金融风险。其中资本管理风险尤其值得关注,如果疏于防范,很可能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偿付能力和运营安全构成直接威胁,甚至传导系统性风险。针对监管部门特别关注的金融控股公司的核心风险——资本管理风险,我们需认真理清成因和监管脉络。

何谓资本管理风险

资本管理风险主要是指资本不足的风险,即金融控股公司资本金规模名义上符合监管要求,但实际资本充足水平不足,从而形成经营风险,也包括金融控股公司资本金来源不符合要求或出资不实的问题。

金融机构资本金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相关风险准备金以及稳定的长期负债等资金来源。资本充足率,是指监管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值。其中:监管资本是指金融监管部门认可的,可以计入资本金的项目之和,是监管部门对金融控股公司资本金的最低要求;风险加权资产是按照金融行业的标准方法,对各资产项目按一定权重求和计算得出的结果。

《巴塞尔协议Ⅲ》将资本金分成三级,并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一类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5%,整体资本金充足率不得低于8%,此外还要求保留资本金留存缓冲、逆周期缓冲资本,并要求杠杆比率(资本/账面资产总额)大于3%。

从金融监管角度看,为确保金融控股公司能够足额偿付其到期债务,避免引起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会更倾向于要求金融机构补充尽可能多的资本金,用于抵御金融风险;而从金融控股公司的角度看,则更倾向于使用较少的资本金,来支撑更大规模的资产,以获取更高水平的资本收益。这就使监管要求与金融控股公司的自身诉求形成了一对矛盾,并很可能会导致金融控股公司逃避资本监管,使实际的资本充足水平达不到监管要求。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纽带关系复杂,可掩饰较低的资本充足水平不被监管者发现,因而更易诱发资本管理风险。

资本管理风险成因

资本管理风险主要是由于金融控股公司资本重复计算所致,成因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成因一:虚假出资。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借款或者虚假验资等方式,在没有真实出资或者资本金来源不符合相关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完成正式注资手续,提高名义资本金金额。

成因二:双重财务杠杆。金融控股公司通过长期负债筹集资金,并将其投向子公司作为资本金。金融控股母公司作为子公司的控制人,将其计入自身资本,反映到财务报表,控股公司的负债与权益会同时增加,导致资产负债率下降,掩盖公司风险。如2013年底国内某金融控股公司下属证券公司的净资本不足,受到监管部门提示。2014年初,该证券子公司发行了额度4亿元、期限为5年的人民币次级债券,由其控股母公司全额认购,所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补充二级资本。金融控股母公司以认购债券形式向子公司注入二级资本,是典型的双重财务杠杆融资。本次融资后,证券子公司合格资本指标和风险指标得到了改善,但对控股母公司及整个金融控股集团而言,财务风险增加,偿债能力减弱。双重财务杠杆虽然为金融控股公司提供了一种风险转移手段,但会导致金融控制公司整体风险增加。

成因三:股权融资重复计算。金融控股公司通过股权融资,向子公司注入资本,该项资本又作为权益计入母公司资本中。这种方式并不增加金融控股公司负债,但使得资本双倍增加,可以隐藏部分资本管理风险。但资本绝对增加会导致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收益率降低。

成因四:内部资本市场。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形成资金市场,同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