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对外投资逆势增长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2019年1月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持续下滑,从2017年1.47万亿美元降至2018年的1.2万亿美元,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在全球对外投资总体下滑的严峻形势下,中国政府主管部门不断推进“放管服”工作,规范和引导对外投资健康发展,企业对外投资更加理性务实,对外投资合作实现了平稳增长。2019年,在“一带一路”、境外经贸合作建设等因素的带动下,预计中国对外投资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也面临安全审查形势更加复杂,东道国对企业合规经营的要求更加严格等挑战,需要对外投资企业谨慎应对。
2018年:成绩来之不易
2018年,中国各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298.3亿美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4.2%。其中,对外金融类直接投资93.3亿美元,增长105.1%;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205亿美元,增长0.3%;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690.4亿美元,增长0.3%。从对外劳务合作来看,2018年年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99.7万人,较2017年同期增加1.7万人。对外承包工程带动中国设备材料出口近170亿美元,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突破1万列,连通了欧洲15个国家的40多个城市。在全球对外投资总体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和健康有序发展,成绩来之不易。
总体来看,2018年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政府部门不断推进“放管服”工作,规范和引导对外投资理性发展。2018年以来,商务部、发改委先后发布了《对外投资备案(核准)报告暂行办法》《关于引导对外投融资基金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加强对外投资领域的“放管服”工作,建立了“管理分级分类、信息统一归口、违规联合惩戒”的对外投资管理模式,排除了制约对外投资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有效激发了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的活力。
二是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实体经济领域,企业对外投资合作更加理性务实,模式不断创新。从投资行业看,2018年中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等领域,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占比继续提升。流向第三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842.5亿美元,占比69.9%,同比增长3.6%。房地产业、体育和娱乐业对外投资没有新增项目,非理性投资继续得到有效遏制。
从对外投资的主体看,地方企业和民营经济对外投资活跃。地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834.3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69.2%,同比增长11.3%。非公有经济控股主体对外投资554.2亿美元,占比57.4%,较2017年同比提升8.4个百分点。
在跨境并购方面,2018年中国企业共实施完成跨境并购项目405起,实际交易总额702.6亿美元。其中,境内出资274.5亿美元,占并购总额的39.1%,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2.8%。境外融资规模428.1亿美元,占并购总额的60.9%,境外融资规模达到较高水平。
经过前几年对外投资的试水、历练,部分企业的国际化运营能力明显增强,可充分利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出现的有利窗口期整合关键资源。中国企业在实物投资、股权置换、联合投资、特许经营、投建营一体化等对外投资方式上,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是“一带一路”投资合作和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成果显著,实现了与东道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从投资来看,2018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6个国家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56.4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3%,同比增长8.9%,明显高于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的总体增速。
从承包工程来看,2018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3个国家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93.3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5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重点市场。
从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成就来看,截至2018年年末,通过确认考核的合作区入区企业共计933家,累计投资209.6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22.8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14.7万个。其中2018年新增投资25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5.9亿美元,较好地实现了与东道国互利共赢、共享发展成果。
四是第三方市场合作也取得良好进展。2018年中国已经与法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部分国际组织正式签署了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文件,与有关国家推动设立了第三方市场合作基金,如中国“丝路基金”与欧洲投资开发银行建立第三方合作的市场基金。中国企业还与英国、德国、法国、新加坡等国的企业,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国际惯例”的原则,在亚洲、非洲等第三方市场开展务实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19年:机遇与挑战并存
总体来看,在“一带一路”建设、境外经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