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资管行业十大猜想
2019年,对资管行业,不变的是庞大的市场需求、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诉求,变化的是新进入的竞争者、持续变化的资产价格走势、更为理性的投资者、塑造新的业务模式。
猜想一:后资管新规时代的监管政策重在落实
2018年,我国资管行业开启了监管新篇章,核心内容有禁止期限错配、限制多层嵌套、打破刚兑、净值化管理、限制非标投资等。后资管新规时代,需更关注监管政策的落实。随着复杂的内外部形势变化,资管新规可能有调整的必要,但核心原则不会改变,否则将是资管行业的倒退。不过,在资管新规的推进节奏上,需注意做到资管业务的转型和调整平稳有序,不产生新的重大风险。
2019年,资管方面还会有新的相关政策出台:一是有关理财子公司净资本、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政策会相继出台;二是与信托业务的相关政策制度会得到完善;三是互联网资管业务的相关监管会不断推进。
分业监管下资管新规的落实仍有一定监管套利的空间。资管业务具有鲜明的混业经营特点,在分业监管体系下需要加快落实功能监管。从国际实践看,最终需要制定各类资管业务的统一政策,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
猜想二:理财子公司落地后资管行业格局将重构
2019年,首批理财子公司将正式运营,会改变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自身能力的增强和业务的转变,将与其他资管机构形成更多资金端和资产端的争夺。
资管市场广阔的空间,以及居民越来越依赖机构为其提供资管产品,这一光明的未来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机构参与到这个市场中。2019年,理财子公司的出现、互联网科技公司的介入、国外资管机构的涌入加入等,会加速资管行业的多元化和广泛化,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这就要求各类资管机构必须具有更明确的战略目标。只有明确向投资者表达经营理念,搭建好产品体系、客户管理体系、渠道体系、风控体系、运营体系等,才能更有效地适应市场竞争格局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资管机构量变和质变将会同步推进。预计资管机构数量会逐步增多,市场份额也会日趋集中化。从国际资管行业竞争格局看,高度集中是大趋势。因此,未来部分资管机构或面临退出或被兼并的命运。
猜想三:资管机构业绩将承压
金融市场的不景气、严监管正在加大资管机构的业绩压力,各类资管机构盈利增速开始放缓。2018上半年,30家公募基金公司净利润增速为9.7%,上市券商资管业务营业收入增速为6%,信托公司信托业务三季度末营业收入基本与去年持平,而银行理财业务相关收入大幅滑坡,部分银行降幅超过50%,凸显了资管业务转型的压力,部分资管机构开始降薪。
未来,资管业务持续受到的强监管要求,会不断增加资管机构的合规成本;市场竞争则会对资管产品的管理费产生抑制作用,并会逐步增强;信息科技投入支出的提升以及为争夺市场人才实施的激励措施也将形成对业绩增长的负面影响。这些都需要资管机构在开源的同时加强成本管控。为此,可以对部分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提高信息化水平,降低人力成本支出,化解来自外部的业绩压力。
猜想四:需要构建适应新时期经营环境的竞争力
资管新时代,牌照差异在不断缩小,所以自身的优势会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资管机构的竞争优势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要学会持续升级比较优势。针对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可以通过金融科技的杠杆作用强化市场竞争力;针对以产品为中心的行业特点,可以通过提升客户体验,扩大市场占有;针对资管行业监管政策的重大变革,可以通过更快适应变化来获取竞争优势。
猜想五:资管行业去通道,规模增速将继续下滑
资管新规通过拉平各类资管业务的投资范围,达到去通道的政策目的,以促进行业更加健康地发展。以通道业务为主要业务的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信托公司首当其冲:此前,三类机构的通道业务占比均达到了60%至70%,但至2018年三季度末,三类机构的规模增速均呈现负增长,分别为-29%、-18.40%和-5.2%。
在监管政策没有大变动的情况下,2019年这三类资管机构的规模仍会呈现负增长态势。到期清算规模进一步增大,而新增规模有限,通道业务最大需求方银行理财为配合资管新规,在逐步收缩非标投资业务。所以,通道业务的收缩会进一步持续到2020年后。在此过程中,资管业务的结构会逐步优化,主动管理占比有提升趋势。不过这更多体现了业务结构的被动调整,资管机构主动管理能力的真正提升,还需要等到2020年资管新规全面实施以后。
不可忽视的是,现有政策下通道业务无法完全消除。一方面,各资管机构投资范围仍存在差异,信托资金可以通过贷款形式进行运用,这是其他资管业务都无法企及的,因此信托公司的非标业务通道优势仍在。另一方面,不同监管主体下各类资管业务的监管政策仍有差异,给监管套利提供了空间。虽然,资管新规不允许提供绕监管的通道业务,但是如何有效评价委托人的业务目的并不容易,也使得这项要求难以落实。
猜想六:固定收益类、指数化产品仍将是热销产品
资金最终都要找到相应的去处。2018年资管业务经营环境并不好,但仍然挡不住爆款产品的诞生。
2018年,固收类产品依然是吸金大户,这与投资者客户相对稳健的风险偏好以及权益市场的较大回调有很大关系。2018年,短债基金、类货币基金、房地产信托都榜上有名。短债基金既具有货币基金的稳健性,又有高于货币基金的收益,且2018年在宽松货币政策支持下,短期利率下降幅度明显高于长期利率。正因为如此,短债基金规模扩大非常明显。在信托领域,房地产信托则是另一个风口,工商企业信用风险有所扩大,政信项目也面临限制,房地产信托则是供需两旺。新增集合信